他極力反對用通貨貶值的政策去解決財政困難,並列舉漢武帝鑄白金幣、王莽行寶貨製以及孫權、唐幺宗時鑄大錢所造成的嚴重禍害的事實,來說明通貨貶值政策是不可實行的。
司馬光的“養本徐取”和“減冗節用”主張
司馬光(1019——1086年)北宋時曾任宰相,政治家,我國古代著名曆史學家,所寫《資治通鑒》為我國最偉大著作之一。
司馬光堅決反對封建國家對百姓進行竭澤而漁地搜刮。他土張“養其根本而徐取之”。他指出:“善治財者,養其所自來,而收其所有餘,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司馬光認為封建國家的財源來自老百姓,他說:“農工商賈。財之所自來也。”因此,他主張推動他們的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以保證足夠的財源。“農盡力則田善收而穀有餘矣,工盡巧則器斯堅而用有餘矣,商賈流通則有無交而貨有餘矣。彼有餘而我取之,雖多不病矣。”還說:“將取之,必予之;將斂之,必散之。”
司馬光斥責竭澤而漁的理財者“凍餒其民而豐積聚”,“掃土市祿位而不恤後人”,是“捃拾麻麥而喪邱山”,“不操白刃而為寇攘。”他不僅主張保護農業生產力,而且提出必須設法減輕農民負擔,輕徭薄賦,絕不可用各種名義加重農民負擔。他還提出“減損浮冗而省用之。”他說:“國用所以不足者,在於用度太奢、賞賜不節、宗室繁多、官職冗濫、軍旅不精。”司馬光的這些話在900餘年後的今天,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另外,在北宋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司馬光主張財政收支集中統一管理,改變多元化現象是適當的。他主張,理財官員“隨材用人而久任之”和“有功則進,無功則退”,是有利於財政管理的。
王安石的陶冶人才之法
王安石(1021——1086年),曾任北宋宰相,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為實現國家的富強,在神宗的支持下,實行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均輸法和市場法等一係列新法。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新法雖幾乎全部廢除,但王安石不愧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王安石十分重視人才,他認為治國的關鍵在於人才,他把陶冶人才的方法分為教之、養之、取之、任之四個方麵,在這四方麵做到“有其道”。其主要內容,葉世昌做了如下歸納:
教之之道。教育人才要通過學校,應廣置和嚴選合格的教官,敦給士子以“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的學問。無用的學問不教。
養之之道。保養人才要做到“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他說:“人之情,不足於財,則貪鄙苟得,無所不至”,即官吏的俸祿要足以維持一家的生活,以便使他們“足以養廉恥。而離於貪鄙之行”。但“人情足於財而無禮以節之,則又放僻邪侈,無所不至”,故又必須用禮來約束他們。對於少數違法的,則要用刑法來製裁。
取之之道。選取人才不能“私聽於一人之口”,而要根據眾人的意見。眾人認為賢能的人,才能按照他們的德和才,授以適當的官職。授官職還要“試之以事”,作進一步的考察。考察人才不能隻靠皇帝個人,也不能隻憑一、二日之間的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