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探要(5)(1 / 2)

任之之道。任用人才,首先要根據其專長,知農的為農官,知工的為工官。“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德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其次要“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這樣才能充分施展其才能,對於懶惰苟且的人則是一種壓力,而無能的人也會自知退避。

丁謂與沈括樸素的係統思想

丁謂為北宋神宗在位時的主管營造宮室的大臣,生卒年月不詳。沈括(1031——1095年),北宋進士,曾任翰林學士等職,我國著名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長興集》。

在《補筆談》中,沈括介紹並分析了丁謂修複皇宮的這個膾炙人口的工程管理事例:在神宗大中祥符年間(1006——1015年),一場雷擊引起一場火災,把皇宮中的昭應宮夷為一片瓦礫。朝遷指派丁謂修複皇宮。他發覺那兒需要的泥土必須從宮外遠處去運。丁謂把工程籌劃為如下三步:首先,命令施工人員在宮外向汴水方向挖一深溝,就地取土燒製磚瓦。其次,引汴水入溝,使該溝變成水路,並通過此水路運送沙石、磚瓦和木材等建築用料到工地。最後,等到昭應宮修複後,把修完皇宮剩餘的碎石舊瓦等廢物陸續將溝填平,依舊恢複街道原來的景況。沈括在該書中分析這種精心安排,可以“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費以億萬計”,也就使造房中的泥土來源、材料運輸以及廢物處理等三個問題都在最經濟的情況下解決了,從而取得了“省費以億萬計”的經濟效益·。

這項工程體現出了丁謂的樸素的係統思想:一是把修複皇宮看成一個整體,各個環節、工序均服從這個整體,使整體效果最優,係統效應是係統論的最重要的觀點;二是找出了各環節、各工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有機聯係;三是科學地安排了這項工程各工序的時何順序。這項工程的實踐者是丁謂,而總結這一工程經驗的是沈括,他們的係統思想比20世紀40年代西方的係統論要早900餘年。

沈括的加速貨幣流通思想

沈括不僅有淵博的自然科學知識,而且對社會經濟管理也有係統的論述。其中加速貨幣流通思想最有價值。神宗在位期間,鑒於錢荒現象日趨嚴重,神宗向沈括詢問“公私錢幣皆虛”的原因。沈括列舉了八條並提出一些克服的措施。其中第四條,沈括提出用加速貨幣周轉的辦法來解決錢幣不足的問題。他認為官庫貯藏的貨幣太多,應當讓官庫存款投入流通,使其發揮應有的商品交換的媒介作用。他指出:“錢利於流借,十室之邑,有錢十萬而聚於一人之家,雖百歲,故十萬也。貿而迂之,使人飧十萬之利,遍於十室,則利百萬矣。遷而不已,錢不可勝計。今至小之邑。常平之蓄不減萬緡,使流轉於天下,何患錢之不多也。”從沈括這些話中可以看到他已認識加速貨幣流通的重要意義。貨幣每增加一次流通,就等於增加一倍的貨幣流通量。流通次數越多,貨幣流通量也增加得越多。如果社會上的貨幣都能盡快地周轉流通,那就用不著擔心錢幣不夠用了。沈括這種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流通必要量之間成反比的思想,要比歐洲的十七世紀的威廉·配第和洛克這類的理論早600年。

嶽飛嚴於治軍思想

嶽飛(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將,1130年,率軍攻擊金軍,收複建康(今南京市),1140年又在郾城大敗金軍,收複鄭州、洛陽等地。嶽飛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軍事統帥,他精於兵陣,嚴於治軍。《中國一百個軍事家》一書概括了他如下六條治軍經驗:

(一)重嵬選。嶽飛素來主張兵貴於精。高宗曾下詔將韓京、吳賜二軍撥給嶽飛,嶽飛將老弱和不習戰鬥的兵員遣送回家,留下不到千人。他精選的“背嵬軍”所向披靡,曾以500名輕騎兵大破金兵12萬。

(二)嚴訓練。嶽飛注意抓緊戰鬥間隙練兵。平時將士練習爬坡、跳壕等課目,都穿重甲,一絲不苟。

(三)公賞罰。嶽飛製定了一套軍規,一切按軍法辦事,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賞不嫌疏,罰不避親。一次,長子嶽雲訓練時不慎馬失前蹄,摔了下來,按軍規照樣打了100軍棍。

(四)明號令。嶽飛調兵遣將,發號施令,簡明扼要,部下易於理解,便於執行。每次出征殺敵,他都慷慨陳詞進行動員,激勵將士明白民族大義,為國立功。

(五)肅軍紀。嶽家軍素以紀律嚴明著稱。他要求部下秋毫無犯,規定凡損壞莊稼、買賣不公平要處死。他們的口號是:“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嶽家軍所到之處,深受百姓愛戴。

(六)同甘苦。嶽飛在戰鬥中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平時與士兵同甘苦。士兵露宿野外,他絕不住進帳蓬;將士陣亡,他總是親自追悼,撫育他們的遺孤;士兵有病,他不時去探望,親自調理湯藥;朝廷賜給他的犒賞,他也總是分給將士們,從不留私產。由於他治軍有方,士兵們都忠心耿耿,齊心協力,戰場上英勇殺敵,使敵人聞風喪膽。

嶽飛一生廉潔正直,從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有人問他:“什麼時候才能天下太平?”嶽飛慨然回答道:“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