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西方管理理論集要(1)(1 / 3)

本世紀初,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出現並形成了係統的科學管理理論,進入50年代後,管理論壇十分活躍,各派林立,相互爭鳴。本章簡要地介紹值得我們借鑒的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和現代管理理論。

在未寫(第一節)以前,先應重筆的是產業革命開始時期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思想。他從分析提高勞動生產率入手,把分工的優點概括為:第一,可以增進每一專業工人的靈巧程度;第二,可以節約從一種工作轉變到另一種工作所損失的時間;第三,容易改良工具和發明機器,一個人能做出許多人的工作。直至今日,亞當·斯密的分工協作思想,依然是《管理學》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第一節)古典管理理論

古典管理理論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變化,生產進一步社會化,分工和協作日趨深入、複雜,迫切需要用科學的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古典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泰勒和法國的法約爾。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弗雷德裏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是科學管理的創始人,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他從小就醉心於科學研究和試驗,對什麼問題都想找出一個“最佳”的解決辦法。他學習過於勤奮,以致患了眼疾,不得不於18歲時輟學,隨後進入費城一家小機械廠學徒,四年後到米德維爾鋼鐵公司當技工,由於他的努力,表現突出,逐步升為工長、總技師和總工程師。他憑借自己多年參加勞動和管理實踐的經曆,針對當時工作效率低、報酬製度不合理等問題,通過一係列的試驗,總結出一些管理原理和方法,並進一步係統化。1895年發表了他的《計件工資製》一文,1903年發表了《工場管理》一文,1911年出版了他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泰勒開創的“科學管理”理論,我國管理學家孫耀君概括了以下八個方麵:

(二)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當時,不論是雇主或是工人,對於一個工人一天應該幹多少活,都心中無數。勞資雙方往往因沒有科學標準而引起爭執,工人的工資微薄,普遍采用“磨洋工”的鬥爭形式。泰勒在一項工人搬運生鐵的試驗中,使工人每天搬運生鐵的數量一般由12.5噸增加列47.5噸,增加近三倍。泰勒認為,要製定出有科學依據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須進行試驗和研究,即進行工時和動作研究。其方法是選擇合適而熟練的工人,對他們的每一項動作、每一道工序的時間予以記錄,加上必要的休息時間和其它延誤時間,就得出完成該項工作所需的總時間,據此定出一個人“合理的口工作量”,這就是製定工作定額原理。

(二)必須為每項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他認為人具有不同的天賦和才能,隻要工作對一個人適合,而且他又願意,去做,就能成為“第一流的工人”。身強力壯的人,幹重活是第一流的,但幹精活就不一定是第一流的。而女工雖然不能幹重活,但幹精細活卻是第一流的。管理者的責任在於經常地仔細地研究每個工人的特點、性格和工作成績,發現他們的局限性和發展的可能性,然後進行訓練,幫助和教育他們成為“第一流的工人”。製定工作定額時,泰勒是以第一流工人“能在不損害其健康的情況下維持很長年限的速度、能使其更愉快而健壯的速度”為標準的,不是以突擊活動或持續緊張為基礎,而以工人能維持正常速度為基礎的。

(三)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工具、機器和材料,並使作業環境標準化。實行標準化,可以消除各種不合理的因素,提高勞動效率。泰勒在米德維爾公司進行的一項金屬切削試驗,持續26年,試驗報告3萬份以上,試驗中的切屑達80萬磅,總費用達15萬美元,通過試驗,為進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切削提供了科學依據。這種試驗也為實行標準化提供了前提條件。

(四)實行刺激性的差別付酬製度。泰勒不讚成到年終工人才分享利潤的做法,那樣就失去了及時刺激的作用。泰勒提出的計件工資製有以下三點內容:1.通過工時研究和分析,製定標準的工作定額。2.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額而采取不同的工資率,超額者以較高的工資率支付工資,反之則以較低的工資率支付工資。3.根據工人的實際工作表現,而不是根據其工作類別來支付工資,這可以鼓勵工人的積極性。

(五)勞資雙方要把注意力轉到增加企業的盈餘量上來。泰勒認為,雇主關心的是低成本,工人關心的是高工資。關鍵是要使雙方認識到通過科學管理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他們都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有一個例子,在一次搬運煤鐵的試驗中,每個工人每天的平均搬運量從16噸提高到59噸,每噸運費從7.5美分降到3.3美分(其中包括工具室和辦公室的開支),而工人每日的工資從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泰勒認為這就是勞資雙方進行“精神革命”從事協調與合作的基礎。泰勒所謂的勞資雙方“精神革命”,無疑是緩和兩個對抗階級的尖銳矛盾,資本家加重了對工人的剝削。這是其本質的一麵,另一方麵客觀上也起到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