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西方管理理論集要(3)(1 /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形成許多新的學術派別。這些理論同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的理論,在曆史淵源和理論內容上互相影響,盤根錯節。美國管理學家孔茨曾把這種情況叫做“管理理論的叢林”。1980年他把現代管理理論分為十一個學派:經驗學派、人際關係學派、群體行為學派、決策理論學派、合作社會係統學派、社會技術係統學派、係統學派、數學學派、權變學派、管理工作者學派和經營管理學派。我國管理學者孫耀君歸納了六大學派,編者摘要如下:

社會係統學派

該學派的創始人是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 I·Barnard),曾著有《經理人員的職能》、《組織和管理》。其要點是:

(一)組織是一個協作係統。巴納德把組織定義為:“兩個以上的人,有意識地加以協調的活動或效率的係統。”他認為組織是由人組成的,這些人的活動是互相協調的,這樣就成為一個係統。係統是分層次的,一個企業內部有許多子係統,企業為中係統,整個社會為高級係統。一個正式組織係統能否生存和健康地發展。取決於該協作係統的內部是否平衡和對外部的適應程度。這是巴納德關於“組織思想”的創見。他提出,正式組織係統的要求,必須同個人的需要結合起來,才有生命力。

(二)組織(協作係統)的三要素:1.協作的意願。這意味著組織裏的人要自我克製,積極為協作服務;否則,組織的目標就無法達到。2.共同的目標。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要得到最好地結合。有共同目標,就可以統一決策,統一各個成員的行動。3.信息聯係。通過必要的情報、良好地傳達。使各個成員明確共同目標,實現協作的意願。

(三)經理人員的職能。組織中的經理人員的作用,是在一個信息係統中作為相互聯係的中心,對組織成員協作進行協調,以便組織正常運轉,實現組織的共同日標。經理的主要職能:建立和維持一個信息聯係的係統,招募和選拔人員,規定組織的目標,以及授權和決策等。

決策理論學派

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是馬奇。他們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把決策作為管理的中心。其主要觀點如下:

(一)決策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決策錯了就不會成功。決策過程包括以下四個階段:搜集情報、擬定方案、選定方案和評價計劃。這幾個階段是動態、循環的過程。

(二)決策的“滿意”準則。西蒙主張以“令人滿意”的準則代替“最佳原則”。由於決策者受到認識能力和時間、經費、情報來源等客觀條件的限製,不可能使決策達到“最佳”的程度,而應以“令人滿意”為準則。這就是在決策時,不必考慮一切可能的情況,隻考慮與問題有關的情況。隻要方案滿足或超過了某些基本標準,就可以被認為是令人滿意的方案。這可以大大簡化決策過程和計算工作量,迅速作出決策並立即付諸實施。

(三)決策分為定型化決策和非定型化決策。前者如定貨、材料出入等經常重複出現的例行活動,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序,不必每次都作新的決策,隻要用電子計算機模擬處理就可以了。後者如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工廠的擴建等不重複出現的非例行活動,就不能用程式化的方法了。西蒙認為,這兩類決策並不是截然區分開的,而是象光譜一樣的連續統一體,其一端為高度定型化決策,另一端為高度非定型化決策,其中還有許多“中間地帶”。

係統管理學派

係統學派把係統理論應用到企業管理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裏查德·約翰遜(R·A·Kast),其理論要點如下:

(一)係統管理理論的框架。它包括以下三方麵:1.係統哲學。這是指一種思想方法,強調係統是一種有組織的或綜合的整體,並注重它們之間的關係。它主要適於一個組織的戰略分析係統,在係統哲學、係統觀念指導下,將組織與環境聯係起來統籌考慮,設計戰略性規劃。2.係統管理。是指一種管理方式,它把企業作為一個係統進行設計和經營,使企業的各個部分、各種資源按照係統的要求進行組織運營。它主要適用於協作係統間的關係,著重管理實效。3.係統分析。是指解決問題的某些方法和技術,主要適用於作業係統,如對問題的全麵分析、確定變量、建立數學模型和提出優化的解決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