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莫爾斯等人的“超Y”理論。1957年,麥格雷戈首次提出了“X理論——Y理論”。以後有人對此進行試驗,選了兩個工廠和兩個研究所。其中一個工廠和一個研究所按照X理論來管理,以嚴密組織和監督管理為主;另一個工廠和一個研究所按照Y理論來管理,以鬆馳的組織、參與管理、誘導和鼓勵為主。試驗結果:X理論在工廠效率高,而在研究所則效率低;Y理論在研究所效率高,而在工廠則效率低。莫爾斯與洛希根據試驗的結果,於1970年發表了《超Y理論》一文。他們認為管理方式要以工作性質、成員素質等決定。超Y理論的要點如下:
1.人們是懷著許多不同需要加入工作組織的,有的人需要更正規化的組織結構和條例規章,而不需要參與決策和承擔責任;有的人卻需要更多的自治責任、發揮個人創造性的機會。
2.不同的人對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上述第一種人歡迎以X理論為指導的管理方式,第二種人則歡迎以Y理論為指導的管理方式。
3.凡是組織結構和管理層次的劃分、職工培訓和工作的分配、工資報酬的控製程度的安排等適合於工作性質和職工素質者,其效率就高;不適合者,其效率就低。如上麵的例子,工廠宜於采用X理論,研究所則宜於采用Y理論。
4.當一個目標達到後,就繼續激起職工的勝任感,為達到新的更高的目標而努力。
(三)“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菲德勒(F·Fieedller)經過15年的調查研究,提出了這個“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通常稱“菲德勒模式”。菲德勒指出,影響領導效果的有三種因素:1.領導與被領導者的關係,即一個組織的成員對其領導者的信任、喜愛或願意追隨的程度,這是最重要的因素。2.工作結構,即對工作任務明確程度。工作結構程度愈高者,領導者的影響力愈大。3.地位權力,即不同於領導者個人能力的正式地位的權力。地位權力的大小由領導者對其下屬有多大的權力來決定。對領導效果來說,這三種環境因素都是好的,那就是最有利的條件;反之,三種環境因素都不好,就是最不利的條件。
菲德勒根據上述三種因素實際情況的變化和相互不同的搭配,提出八種類型。
從上表可以看出,領導效率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對領導者是否有利的環境;二是領導方式。所以,要提高領導效率,應從改變領導者所處的環境和改變領導方式這兩個方麵去努力。菲德勒認為,在環境因素最好的或最差的情況下,應選擇以關心工作任務為中心的領導方式;反之環境因素為中間狀態時,則應選擇以關心人為中心的領導方式。
管理科學學派
管理科學學派正式形成於1939年,是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繼續和發展。其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布萊克特(P·M·S·Blackett)、美國的裏奇蒙(S·B·Richmond)和前蘇聯的康托洛維奇等人。管理科學理論的要義是:在管理領域中,運用數學模式來表示計劃、組織、控製、決策等合乎邏輯的程序,求出最優的解答,以達到管理的目標。其要點如下:
(一)對組織的基本看法:1.組織的成員仍舊是“經濟人”,或叫“組織人”、“理性人”。人是理性動物,他追求經濟上的利益,會受到經濟刺激而為達到組織的目標努力工作。2.組織是一個追求經濟利益的係統,組織所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成本求得最大的收益。3.組織是由作為操作者的人和物質技術設備所組成的人——機係統。4.組織是一個決策網絡,決策是一個邏輯的理性程序,並遍布於組織活動的各個方麵,組成一個網絡。
(二)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1.提出問題。2.建立一個能代表所研究係統的數學模型。這個模型用一組變數(可變因素)的函數來表示這個係統的效率。這些變量中至少有一個是可以控製的,另外有一個以上是在競爭者“敵人”控製之下的。這兩類變量都是隨機變動的。模式一般形式為:E=F(Xi,Yj),其中,E代表係統的效率(成本、利潤等),F代表函數關係,Xi代表係統中可控的變量,Yj代表係統中競爭者控製的變量。3.從模式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對數學模型求解,從而取得使係統達到最佳效益的數值。4.對模式和所得出的解決方案進行驗證,以實際情況來檢驗模式對預測實際情況的準確程度。5.對解決方案加以控製,製訂出當變量與函數發生某些變化時,提出對方案進行調整控製的措施。6.把方案付諸實施。
(三)管理科學采用先進的科學方法和現代技術。科學方法有數十種之多,如線性規劃、決策樹、計劃評審法(PERT)和關鍵路線法、電子計算機模擬、博奕論(又稱對策論)、概率論、排隊論(又稱隨機服務係統理論)、庫存論、決策論、搜索論、生產計劃與控製及質量質管理(QC),等等。它所用的現代工具是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的應用與現代管理信息係統的建立是緊密聯係的。管理信息係統分為以下三種:戰略決策管理信息係統、管理控製信息係統、日常業務管理信息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