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滅南宋一統天下(2 / 3)

但是,忽必烈究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惱怒之餘,他又想起了郝經在蒙哥三路大軍攻宋時所說的“不合時宜”的話,便冷靜下來,心情慢慢平靜下來,決定暫時不大舉攻宋。

忽必烈暫不大舉攻宋,確是明智之舉。因為,這時的蒙古形勢和蒙哥攻宋時比較起來,不見其好,隻見其壞。

其時,忽必烈即位隻有一年多,政權還沒有完全穩固,阿裏不哥爭奪汗位的鬥爭正在激烈地進行,接著又發生了漢人世侯李擅的叛亂,內政的整頓剛剛起步,經濟的恢複與發展還沒有完全進入軌道,可以說當時的形勢是,內亂迭起,百廢待興。

如此情形,忽必烈哪有精力攻宋呢?

經過一番縝密思索,忽必烈決定,對宋朝無理扣留使者暫時忍耐,還是要把主要精力用於平定內亂與整頓內政上。

於是,忽必烈親統大軍鎮壓阿裏不哥和李擅叛亂。

此時,忽必烈又設官分職,大力穩定各地秩序。不久,忽必烈統治區域相繼穩定下來,經濟發展也走了正常軌道。

就在忽必烈平定內亂、發展經濟、穩定秩序、國力日見蓬勃的形勢下,南宋不但沒有抓住機遇,重新振興,反而更加腐敗。

南宋理宗是一位很昏庸的皇帝,他是在奸臣史彌遠在寧宗柩前發動政變時登上皇帝寶座的,他深知史彌遠把他扶上皇帝寶座就是為了專擅朝政,因此,他把一切大權都交給史彌遠,自己甘當傀儡,直到紹定六年(1233 年)史彌遠病死,

他才“親政”。

理宗“親政”以後,任用董槐為相,但不久就被丁大全、馬天驥和閻貴妃所排擠。

三人狼狽為奸,一個鼻孔出氣,控製朝政。

當時有人在朝門上寫了“閻馬丁當,國勢將亡”八個大字,充分表明了出人們對丁大全一夥奸黨的痛恨。

開慶元年(1259 年)十月,丁大全因封鎖蒙古攻宋的消息而被罷相,賈似道開始控製南宋政權。

賈似道的姐姐是理宗早年寵愛的貴妃,他就是靠著賈貴妃的關係,平步青雲,在丁大全被罷時升任右丞相,領兵援鄂州,同忽必烈私自訂立城下之盟。

賈似道事後隱瞞真相,謊稱大捷,更加紅得發紫。

理宗晚年,賈似道置國事於不顧,用自己的好惡,定策立趙禥為帝,趙禥就是宋度宗。

宋度宗更加昏庸,他因為賈似道有定策之功,每逢朝拜,一定答謝,稱賈似道為“師臣”,而不直稱其名。百官都稱他為“周公”。

宋度宗同意賈似道三日一朝,後又改為六日一朝,不久又改為十日一朝,允許入朝不拜。

賈似道雖然不天天來上朝,但國中大事他都要了解,各級官吏隻好抱著文書到他家裏請求指示簽署。就是到了他家,也懶得親自動手,大小朝政,全交給館客廖瑩中、堂吏翁慶龍處理。

賈似道處理政事,一切都按自己的私意行事,“正人端士,斥罷殆盡。吏爭納賂求美職,圖為師閫、監司、郡守者,貢獻不可勝數,一時貪風大肆”。

誰若是善於阿諛奉迎,便可得到高官厚祿。誰要是不會溜須拍馬、正直為公,一定會受到排擠和迫害。

潼川府路安撫使劉整等武將,就是因為賈似道嫉功害能,先後被排擠出南宋,投降了蒙古。

李芾、文天祥等正直的士大夫也受到了排斥與打擊。朝廷之中隻剩下賈似道一夥蠅營狗苟的無恥之徒。

賈似道不但把朝廷搞得賄賂公行,腐敗成風,個人生活也非常腐朽。

他成天隻知吃喝玩樂,在臨安(今杭州)西湖邊的葛嶺上,修造豪華堂室,題作“半閑堂”,塑己像於其中,強取宮女葉氏及倡尼有美色者為妾,養妓女多人,“日肆淫樂”,又建“多寶閣”,強迫人們貢獻各種奇器異寶,藏於其中,每天前去觀賞。聽說“餘蚧有玉帶,求之,已殉葬矣,發其塚取之”。

賈似道還整日玩蟋蟀,鬥蟋蟀,專門著述《蟋蟀經》描述他養蟋蟀、鬥蟋蟀的經驗。

他夜遊西湖,船上點的燈燭最為明亮,人們在高處望見湖中燈火同平日不同,就可以斷定是賈似道遊湖。

賈似道等人的腐朽生活,完全建築在千百萬人民的痛苦之上。他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與解決政府的財政虧空,推行所謂的‘‘公田法”,名義上規定每戶田地超過一定數量,就要將三分之一賣給官府作為“公田”,官府相應付給田價。

其實是低價強取,所付田價以紙幣“會子”及“度牒”、“官告”充當,在“楮幣不通,物價倍長”的形勢下,好比廢紙一張。弄得人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賈似道還任意橫征暴斂,除了加重正稅“兩稅”的稅收以外,還巧立名目,盡情勒索,什麼經製錢、月樁錢、總製錢、田契錢、版帳錢、稱提錢、折估錢、曲引錢、免行錢、納醋錢、賣紙錢、保正牌限錢、戶長甲帖錢、折納牛皮牛筋牛角錢等名目,種類繁多,應有盡有。

就是訴訟賈似道也要向百姓交錢,兩訴不勝還要交罰錢,訴訟得勝要交歡喜錢等,敲骨吸髓,不留有餘。

黃震曾總結南宋後期幾個特點,指出四大弊端,“曰民窮、曰兵弱、曰財匱、曰士大夫無恥”。

吳潛亦言:當時“國庫空虛,州縣罄竭”,“耕夫無一勺之食,織婦無一縷之絲,生民熬熬,海內洶洶。天下之勢譬如以淳膠腐紙粘破壞之器,而置之幾案,稍觸之,則應手隨地而碎耳”。

王伯大指出當時的形勢說:“今天下之大勢如江河之決,日趨日下而不可挽。”

賈似道把已經腐爛的宋朝社會變得更加腐敗。

忽必烈在戰勝阿裏不哥、平定李璮叛亂,穩定了內部局勢以後,聽說南宋賈似道當權,怨聲載道,覺得滅宋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不失時機地發動了滅宋戰爭。

中統二年(1261 年),南宋潼川府路安撫使、知瀘州軍州事劉整因為受到呂文德忌刻,被呂文德所遣爪牙俞興誣陷為貪汙邊費,劉整遣使上訴於朝,賈似道不予理睬。

劉整見賈似道殺向士璧、曹世雄等將領,危不自保,遂率所屬瀘州十五郡、戶三十萬投降忽必烈。

忽必烈聞聽劉整來降,高興之餘,授任他為府行省,兼安撫使,賜金虎符。

又授任他行中書省於成都、潼川兩路。

劉整投降蒙古,讓南宋失去了重慶上遊的險要、渙散了南宋鬥誌,還使忽必烈了解了南宋的內部矛盾和軍事虛實,大振蒙古士氣。

劉整認為南宋唯恃呂文德堅守鄂州,建議“遣使賂以玉帶,求置榷場於襄陽城外以圖之”,做好攻宋準備。

忽必烈采納了劉整的建議,派人帶著玉帶請於呂文德。呂文德接受賄賂,果然答應了蒙古的請求。

於是,蒙古“開榷場於樊城,築土牆於鹿門山,外通互市。內築堡壁”,進可攻,退可守,使蒙古占據進攻南宋的有利地勢。

至元四年(1267 年),劉整入朝,向忽必烈獻策說:“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聖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問,而自他說,現在今“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之機”,建議忽必烈滅宋時應該改變作戰方略,暫置鄂州不問,“先攻襄陽”,並表示願為蒙古滅宋“效犬馬之勞”。

忽必烈正想舉兵滅宋,聽了劉整之言,又使他想起了即位開始郭侃所建的平宋之策,郭侃曾說:

“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則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既克襄陽,彼揚、廬諸城,彈丸地耳,置之勿顧,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那時因為忙於同阿裏不哥作戰,沒有實行其策。今日劉整所言,與郭侃不謀而合。忽必烈很高興,立即批準了劉整的請求。

進攻南宋,先取襄樊,再由漢水進入長江,平定南宋,確是一個極好的滅宋戰略。

至元五年(1268 年),忽必烈命阿術(大將兀良台之子)與劉整等人率領大

軍把襄樊團團包圍起來。

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澤前往規劃,不攻下襄樊,誓不罷休。

襄陽位於漢水南岸的一個河灣裏,北、東、東南三麵臨水,同北岸樊城相對,中有浮橋相通。

南宋駐守襄樊的是呂文煥等人率領的重兵,他們依恃有利地形與堅固的城防,頑強地抵抗蒙古軍隊的進攻。

阿術與劉整攻城不克,發現蒙古水戰不如宋軍,劉整與阿術計議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

於是,兩人修書請示朝廷,馬上獲得忽必烈批準。

兩人同心協力,很快造出戰船五千艘,訓練了七萬水軍,強行攻城。但襄樊兩城互相支援,蒙古軍隊還是沒有辦法。

阿術與劉整又采取築堡封鎖的辦法,築起長圍,聯絡諸堡,把一座襄陽城圍得鐵桶般水泄不通,讓城內供餉困難,缺少鹽、柴、布匹等物,甚至出現撤屋為薪、縫紙為衣的窘況,襄樊城陷入了困境。

可腐朽的宋度宗與賈似道仍然終日淫樂,無心救援。

沿江製置使夏貴等不及朝廷命令,乘秋季大雨、漢水猛漲之機,率領舟師前往襄樊救援,軍隊行至虎尾洲時,被阿術所率蒙古軍打敗。範文虎也曾率領部分舟師來援,但行至灌子灘也為阿術所敗。

駐紮郢州(今湖北鍾祥)的宋將李庭芝見襄樊形勢危急,焦急萬分,請求朝廷出兵救援,沒有結果,隻好出重賞召募三千民兵,由張順、張貴率領,強行突破蒙古軍隊封鎖,去襄陽運送物資。

鹹淳八年(1272 年),張貴、張順率領舟師轉戰一百二十裏,衝破元軍攔截,冒險殺人襄陽城中,及至清點人數,不見張順。

數日之後,江上浮出張順屍體,身中四槍六箭,手中仍死死抓著弓箭不放。

張貴進入襄陽以後,派人潛回郢州,同郢將約定派兵龍尾洲接應。至期,張貴率軍突圍,接近龍尾洲,郢軍已撤,龍尾洲已為元軍所據。

宋軍倉促接戰,大敗,張貴重傷被俘而死。李庭芝援救襄樊的活動也敗歸。

蒙古軍隊雖然多次打敗宋朝援軍,但襄樊城還是攻不下來,阿術心中很是煩惱。

這時,軍中走出一名大將,阿術抬頭一看,見是張弘範。

張弘範是金朝大將、後來投降蒙古的漢人世侯張柔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學習武藝,長大以後經常從蒙古軍征伐。

他見蒙古軍隊多日無進展,自己又在攻城時中了一箭,覺得如此攻法,難於遽破。於是包紮好箭瘡,來見阿術,建議道:

“襄樊多年不下,要是兩城相為唇齒,可以互相救援,故不可破。為今之計,莫若阻截江道,切斷襄陽與樊城間的聯絡,使兩城各自變成孤城,然後水陸夾攻樊城,樊城必破無異。樊城一破,襄陽也就難保。”

阿術正在愁悶無計之時,一聽此話,大喜過望,馬上依計而行,派兵鋸斷兩城間所植之木,放火燒毀了兩城間的浮橋,切斷了襄樊二城之間的交通。

至元十年(1273 年)正月,阿術又調來炮匠阿裏海牙及其所造的回回大炮,用力轟擊樊城,樊城失去襄陽援助,難以招架,終於被元軍攻破了。

宋朝守將範天順力戰不屈,自殺而死。統製牛富率領將士巷戰,渴飲血水,堅持戰鬥,終因眾寡懸殊,受傷後投火而死。

樊城失陷,襄陽危在旦夕,在阿裏海習回回大炮的轟擊下,城內一片慌亂,呂文煥無心戀戰,開城投降。

宋軍死守了五六年的襄樊城,最後落人元軍之手。

從此,宋朝長江上遊的門戶打開了,宋軍再也無法阻止了。

至元十年(1273 年),忽必烈大軍攻克襄樊,阿術和劉整遣讓快馬飛報忽必烈,忽必烈聽後非常高興,下詔嘉獎眾將士。

四月,阿裏海牙帶著降將呂文煥入朝,將相大臣都要求乘勝南伐。

忽必烈也有意南伐,但為了把事情辦得更好,特召姚樞、許衡和徒單公履等人問計,徒單公履說:

“乘破竹之勢,席卷三吳,此其時矣。”

忽必烈大為讚賞,於是,就成立了荊湖襄陽和淮西正陽兩個行樞密院,以史天澤、合丹等人為樞密使,做大舉攻宋的準備。

至元十一年(1274 年)正月,阿裏海牙又向忽必烈建議說:“襄陽,自昔用武之地也,今天助順而克之,宜乘勝順流長驅,宋可必平。”

阿術也說:“臣久在行間,備見宋兵弱於往昔,失今不取,時不再來。”忽必

烈立即召來史天澤一起同議發兵大事,史天澤說:“此國大事,可命重臣一人如安童、伯顏,都督諸軍,則四海混同,可計日而待矣。臣老矣,如副將者,猶足為之。”

忽必烈聽了這話。說:“伯顏可以任吾此事。”阿術和阿裏海牙都表示讚同。

伯顏曾從旭烈兀西征,並在那裏任事十餘年,後來作為旭烈兀使團成員,從伊利汗國來到元朝,被忽必烈看中,便留為己用,成為忽必烈的親近大臣。忽必烈準備最後滅宋,首先想到伯顏,準備把最後滅宋的大任交給他。

至元十一年(1274 年)三月,忽必烈為了進一步加強滅宋的統一領導,把荊湖和淮西兩個行樞密院改為兩個行中書省,史天澤、以伯顏、阿術、阿裏海牙與呂文煥行省荊湖,以劉整、合答、塔出、董文炳行省準西。

不久,史天澤向忽必烈建議說:“今大師方興,荊湖、淮西各置行省,勢位難分上下,號令必不能一,後當敗事。”

忽必烈采取了史天澤的意見,為了號令統一。又把淮西行中書省改為行樞密院,把滅宋大權集中到伯顏手中。

忽必烈做好攻宋準備以後,六月,下令大舉攻宋,他詔諭行中書省及蒙古漢軍萬戶千戶軍士說:

爰自太祖皇帝以來,同宋使介交通。憲宗之世,朕以藩職奉命南伐,彼賈似道複遣宋京詣我,請罷兵息民。朕即位之後,追憶是言,命郝經等奉書往聘,蓋為生靈計也,而乃執之,導致師出連年,死傷相藉,係累相屬,皆彼宋自禍其民也。

襄陽既降之後,冀宋悔禍,或起令圖,而乃執迷,罔有悛心,所以問罪之師,有不能已者。

“今遣汝等,水陸並進,布告遐邇,使鹹知之。無辜之民,初無預焉,將士毋得妄加殺掠。有去逆效順。別立奇功者,驗等第遷賞。其或固拒不從及逆敵者,俘戮何疑。”

忽必烈又抓住宋朝拘留使者之過,來鼓勵士兵。

一時軍情激奮,個個摩拳擦掌,發誓要滅亡宋朝。

忽必烈發布詔諭以後,伯顏前來辭行,忽必烈意味深長地對伯顏說:

“昔曹彬以不嗜殺平江南,汝其體朕心,為吾曹彬可也。”

從前,忽必烈率軍平大理時,姚樞勸他以曹彬為榜樣,不嗜殺人,忽必烈也深表同意。如今,忽必烈也以曹彬滅南唐市不易肆的故事,勸伯顏不嗜殺人,足見忽必烈已經有了仁義之心。

九月,伯顏督率諸軍,兵分兩路大舉滅宋,伯顏本人同阿術統領右軍主力,以南宋降將呂文煥為先鋒,由襄陽入漢水過長江。

左軍由合答統領,以南宋降將劉整為先鋒,出淮西取道揚州而進。又令董文炳率領一路大軍自淮西正陽南逼安慶,以為呼應。

各路大軍都受伯顏節製,伯顏一下令,元軍個個奮勇爭先,對南宋發起了最後的攻勢。

此時,宋度宗已病死,賈似道擁立全後的幼子即位,是為宋恭帝。

南宋的總兵力約有七十餘萬,從軍隊數量而言,不少於元軍。

但賈似道當權,政治腐敗,軍隊分崩離析,無戰鬥力。正如南宋京湖製置使汪立信所說:

“今天下之勢十去八九,而君臣宴安不以為虞,”整天“酣歌深宮,嘯傲湖山,玩歲偈日,緩急倒施”,要想打退元軍進攻,“不亦難乎!”

汪立信心中很焦急,向賈似道獻上三項抗元的策略,上策是在全部七十萬大軍之中。選出英勇善戰者五十餘萬充實江上,沿江百裏設屯,“屯有守將,十屯為府,府有總督,特別要害處,輒參倍其兵。無事則泛舟長淮,往來遊徼,有事則東西齊奮,戰守並用。刁鬥相聞,饋餉不絕,相互應援,以為聯絡之固”。

中策是“久拘聘使,無益於我,徒使做得以為辭,請禮而歸之,許輸歲幣以緩師期,不二三年,邊遽稍休,藩烜稍固,生兵日增,可戰可守”。下策便是歸降。

汪立信的分析不為不確,所獻上策和中策不失為妙法良策,然而,賈似道不旦不采用,反而以汪立信眼睛不好,大罵:“瞎賊狂言敢爾”,馬上罷了汪立信的官。

賈似道拒諫飾非,弄得人心惶惶,混亂一片。

不久,在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等地就流傳出一首“江南若破,百雁來過”

的歌謠,以“百雁”為“伯顏”的諧音,暗示元朝丞相伯顏所率大軍馬上要滅之南宋。

伯顏率領右路主力會師襄陽,派遣唆都由棗陽進司空山,翟文彬由老鴉山出荊南,來分散宋軍對漢水流域的防守,伯顏本人統帥中軍沿漢水直逼郢州(今湖北鍾祥)。

郢州在漢水北岸,以石砌城,高如大山,矢石也打不進去。

宋軍又在漢水南岸修築一座新郢城,在江中央插了很多木樁,攔截船隻的往來。

宋軍還用鐵繩讓數十條戰船連接起來,配以強弩,擋住元軍的進路。

南宋大將張世傑率領十餘萬精兵和一千多艘戰船守衛在這裏。離郢州不遠的黃家灣堡也有宋軍防守。

伯顏見狀,不敢草率行事。他派遣呂文煥觀察了郢州宋軍的防禦設施,發現黃家灣堡西邊的溝渠,深闊數丈,南通藤湖,可到漢江。阿術所俘獲的老百姓也提供了這一線索。

於是,伯顏派名將劉國傑、李庭攻下黃家灣堡,由藤湖人漢江。當時,許多將領向伯顏說:“郢城,我之喉襟,不取,恐為後患。”伯顏說:“用兵緩急,我則知之。攻城,下策也,大軍之出,豈為此一城哉。”堅持繞過郢州,渡過了漢水。最後,駐在郢州的宋軍沉不住氣了,在副都統趙文義率領下,出城追擊元軍,伯顏聞訊,親率大軍回返,大敗宋軍。

伯顏通過郢州,順流破沙洋、新城,來到漢口,那時,南宋淮西製置使夏貴、都統高文明等以戰船萬艘阻攔元軍的進攻。

南宋都統王達以重兵駐守陽邏堡。陽邏堡是南宋江防要塞,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陽邏堡若失,江防要城鄂州必不可保。

伯顏擺出進攻漢口的架式以吸引宋軍,後由沙蕪入長江,全力進攻陽邏堡。

宋軍堅守,奮勇抵抗。

伯顏攻了三天,也沒有攻下來。有位相士對伯顏說:“天道南行,金木相犯,若二星交過,則江可渡。”

伯顏不相信相士的話,派阿術率三千騎兵夜襲長江南岸,以為搗虛之計,然後南北夾攻,大敗宋軍,夏貴隻率少數戰船逃走。

鄂州知州張晏然、都統程鵬飛聽說陽邏堡失守,心驚膽戰,以城投降。

占領鄂州以後,伯顏分兵留阿裏海牙經略荊湖,自領水陸大軍,以呂文煥為

前鋒,順流而東。宋朝沿江諸帥多為呂文煥舊部,都不戰而降。

至元十二年(1275 年)正月,伯顏和董文炳等會師於安慶,二月,進入池州(今安徽貴池)。

鄂州等地接連失守,南宋朝野震動,群臣都上疏,要求賈似道親自出兵抗元。

賈似道被迫無奈,隻好勉強出兵。

但他畏元如虎,沒有出戰,就重演故伎,又讓宋京使元,企圖用奉幣稱臣的辦法,再次同蒙古議和,被伯顏拒絕。

無可奈何之際,賈似道隻好裝腔作勢,部署起軍隊來。他令泰州觀察使孫虎臣以精兵七萬駐在池州附近的丁家洲,令淮西製置使夏貴以戰船兩千五百艘停在長江攔阻元軍,自己便帶一部分軍隊駐在蕪湖以南的魯港。明令建立都督府,號稱雄兵百萬。

表麵上看陣容很大,其實宋軍內部矛盾重重。

夏貴因在陽邏堡被元軍打敗,害怕別的將領打勝仗治他的罪。又擔心孫虎臣搶功,因此沒有鬥誌。

而元軍乘勝而來,士氣旺盛。

伯顏令元軍造大船十餘艘,船上放滿幹柴禾,揚言要燒宋人戰船,以威嚇宋軍。然後率軍猛攻丁家洲。

阿術與孫虎臣對陣激戰,用炮火猛轟宋軍,宋軍頓時大亂。不多時,宋朝大將夏貴先逃,賈似道倉惶失措,急忙鳴金收兵,元軍乘勢衝殺過去,宋朝十三萬大軍馬上潰散,主力全部瓦解。

士氣正旺的元軍乘勝追擊,三月,攻下建康(今江蘇南京)。伯顏以行中書省駐建康,董文炳、阿塔海以行樞密院駐於鎮江,鞏固了長江防線,為元軍最後滅宋奠定了基礎。

伯顏在建康,有人告訴他宋朝大臣汪立信曾向賈似道獻過上、中、下三策,如今自殺而死。伯顏聽後,很驚訝地說:“宋有是人,有是言哉!使果用,我安得至此。”宋朝不是沒有人材,而是政府太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