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史學家曾根據忽必烈先後任用阿合馬、盧世榮和桑哥理財,對他提出異議,而批評他“嗜利”,事實並非如此,忽必烈注重理財是講究功利之舉,目的是發展經濟。忽必烈並沒有把國家錢財據為已有,隨意揮霍,而是從大局出發,以節儉為上。
從元太祖成吉思汗以來,曾常給予蒙古宗親、大將、功臣以大量賞賜,忽必烈也未例外,也經常賞賜功臣,被人們看成是一種浪費之舉。
但是,忽必烈同窩闊台等大汗不同,他從未亂行賞賜,並且有一定節製。忽必烈從不濫加賞賜,所賞所賜者均為應該受賞受賜之人,起到了調動大臣將領積極性的作用。
忽必烈總是有功必賞,但為了節約國家錢財起見,每次賞賜的數目都有一定限度,而不是無止境的隨意亂賞。忽必烈治理國家能從節約的角度著眼,賞賜有一定節度,這對於節約國家錢財具有重要意義。
忽必烈在位期間也曾興建過土木工程,但他並未過分,主要是修建了兩都。
忽必烈修建兩都務求豪華壯麗,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對於宣揚國威、促進蒙古族的漢化都是非常必要的,並不是一種奢華之舉,也不是一種不該花錢的浪費。
忽必烈在修建兩都之時,曾考慮到黎民百姓的承受能力,盡量不影響農業生產,在農閑時建造。
因為忽必烈注意到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而且沒有延誤農時,所以,兩都雖然建造得豪華壯麗,人們並沒有感到負擔過重,也未引起社會動蕩。
應該指出的是,忽必烈把兩都修建得富麗堂皇,不是為了自己享受,而是作為國家的象征,並且從一開始他就警惕自己貪圖享受。他在大都即將修成之時,從漠北舊居移來青草一株,栽種在王宮丹墀之前,起名為“誓儉草”(或作“思
儉草”),目的就是讓自己不忘“太祖創業艱難”,讓“後世子孫知勤儉之節”。
忽必烈就是這樣,以時刻不忘祖先創業艱難之精神激勵自己,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至於忽必烈節儉到什麼程度,可從相關的史料中,得到一些信息。
王惲曾在奏書中這樣說,忽必烈“臨禦以來,躬先儉素,思複淳風,如輕綸衣而貴綢繒,去金飾而樸鞍履。至衣服等物,銷織鍍呀之類,一切禁止”。
據傳,忽必烈從不穿戴貴重華麗衣帽,衣服通常是補了又補。後來,忽必烈曾將自己穿過的衣服儲於箱中,以教育子孫操守勤儉之節。史載,武宗曾與皇太後等設宴於大安閣,大安閣中有一“故篋”,不知什麼原因,特問宦官李邦寧說:
“此何篋也?”李邦寧回答道:“此世祖貯裘帶者。臣聞有聖訓日:藏此以遺子孫,使見吾樸檢,可為華侈之戒。”武宗聽了,大為感動,下令打開箱子觀看,武宗見了世祖所用裘帶,十分慚愧地說:“非卿言,朕安知之。”
當時,旁邊有位宗王在場,接著武宗的話茬說:“世祖雖神聖,然嗇於財。”
李邦寧聽了,不讚成那位宗王所說的話,說道,“不然。世祖一言,無不為後世法;一予奪,無不當功罪。且天下所入雖富,苟用不節,必致匱乏。自先朝以來,歲賦已不足用,又數會宗藩,資費無算,旦暮不給,必將橫斂掊怨,豈美事耶。”
武宗及皇太後聽了,深表讚許。
英宗也曾禦大安閣,見太祖、世祖遺衣皆以縑素木綿為之,重加補綴,嗟歎良久,謂侍臣日:祖宗創業艱難,服用節儉乃如此,朕焉敢頃刻忘之!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忽必烈的個人生活十分節儉,甚至達到了苛薄的程度。
忽必烈不僅自己生活儉樸,對家人要求也十分嚴格。據史書記載,有一次,皇後察必曾於太府監支取贈帛表裏各一,忽必烈知道以後,馬上指責道:“此軍國所需,非私家物,後阿可得支?”察必皇後誠心接受批評,從此嚴格要求自己,勤儉自持。她帶領宮中女工,執弓操弦,紡織絲綢,親自裁製衣服。她還把宣徽院丟棄的羊皮撿回來,親自動手縫成地毯。她見忽必烈戴著沒有前沿的帽子,被太陽光刺激得睜不開眼睛,便動手做了一頂有前沿的帽子,忽必烈戴上甚覺舒服,特下令推行全國。
察必皇後還親自設計成一件前短後長,沒有領袖的衣服,以方便騎馬射箭。
當時人見了,紛紛效仿,察必皇後所設計的衣服迅速風行全國。天子之重,後妃之榮,一繒之微,都不私用,實屬罕見。皇後是天下之母,親執女工,勤儉持家,
曆史上也非常少見。忽必烈不僅對後妃要求嚴格,對子孫們的生活要求不例外。
有一次,太子真金有病,忽必烈前往探視,看到床上鋪有織金臥褥,以為真金生活奢侈,十分生氣地對真金妻子闊闊真說:我一直以為你最賢淑,為何要如此鋪張浪費呢?闊闊真聽後,十分惶恐,急忙跪下解釋道:“常時不曾敢用,今為太子病,恐有濕氣,因用之”。說罷,立即撤去。忽必烈對家人要求如此嚴格,生活如此儉樸,實屬難能可貴。
忽必烈不僅對個人的小家要求嚴格,樸素如初,就是對整個國家的大家也是處處精打細算,從不浪費。
史載,英宗即位以後的第一個元夕,有意慶想賀一番,“欲於內庭張燈為鼇山”。參議中書省事張養浩得知後,即上疏左丞相拜住進行勸諫,疏中說:“世祖臨禦三十餘年,每值元夕,間閻之間,燈火亦禁;況闕庭之嚴,宮掖之邃,尤當戒慎。今燈山之構,臣以為所玩者小,所係者大;所樂者淺,所患者深。伏願以崇儉慮遠為法,以喜奢樂近為戒”。拜住收到張養浩的上疏以後,立即袖其疏人諫英宗,英宗看了張養浩的上疏,最初大怒,即而轉怒為喜,接受張養浩的建議,撤掉了張燈之令。
從張養浩的上疏中可以知道,世祖忽必烈為了節約,禁止搞張燈結彩等娛樂活動。
《元史》中還記載,忽必烈“敕宮燭毋彩繪”,又敕“鞍、靴、箭鏃等物,自今不得以黃金為飾”。
到元二十九年(1292 年),“回回人忽不木思售大珠,帝以無用卻之”。從這裏可看出,忽必烈對各種不必要的浪費是極力是反對的。
總之,忽必烈的儉樸,被終元一代的皇帝和大臣奉為楷模,皇帝以忽必烈為榜樣,大臣勸諫也舉忽必烈的例子,均以忽必烈為法。事實上,忽必烈的儉樸在曆代帝王中也是極少見的,堪稱曆朝曆代皇帝的楷模。
像其他封建王朝一樣,蒙古民族也實行一夫多妻製,故此,忽必烈也擁有很多後妃。忽必烈究竟有多少位後妃,因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已無從察考。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忽必烈仍然沿襲舊製,在眾多妃嬪之中確立四人為正婦,分別稱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皇後,按照成吉思汗以來的製度,分處於四個斡耳朵(意為宮帳、後宮、宮室)。成吉思汗以來,從四部落中選拔皇後,故以四斡耳朵居
之。
那個時候,因為四斡耳朵相距甚遠,蒙古族又以遊牧經濟為主,經常遊動,所以,大汗基本上按季節分駐於各斡耳朵中。忽必烈時期,已經從遊牧經濟轉向定居的農業經濟,因此,不需要按季分別駐於四斡耳朵,但四斡耳朵在形式上仍然保留下來,四斡耳朵的距離也不再那麼遠了。
四斡耳朵之正婦,雖然都被冊立為皇後,但地位不等,隻有第一皇後所生之子才有繼承皇位的權力,如果第一皇後無子,則由第二皇後之子繼承,以此類推。
因為成吉思汗的妻子(忽必烈祖母)孛兒帖出自蒙古弘吉剌部,忽必烈的後妃也多在弘吉剌部選拔。從馬可·波羅記載的資料可知弘吉剌部“其人甚美”,除四皇後外,忽必烈還要在弘吉剌部選拔大量妃嬪。
據傳,每年大汗都要派遣使者到弘吉剌部挑選美女。使者到達弘吉刺部以後,召集各家室女前來,逐一審視,檢查其膚、發、麵、眼、口、唇等部位是否與全身相稱,然後以評分的辦法定出等次,有得十六分、十七分、十八分或二十分者,但隻有獲得二十分以上者,才會被選中,進入後宮。
這些進入後宮的美女在進獻大汗之前,還要根據美醜等再選拔一次,以得分最高者三四十人為帝室侍女。每人各由宮中老婦一人審查,與其共寢一床,審視該女有無隱疾,肢體有無缺點,臥後有無鼾聲,氣息有無惡臭,身上有無穢氣等等。審查通過以後,分六人為一班,輪番侍奉大汗,每班侍奉三日三夜,期滿後改由他班侍奉,如此輪班。周而複始。當一班在大汗室內服務時,另一班要在鄰室服務,如果大汗欲從外間取物,如果是飲食之類,則由大汗室內當班的妃嬪命鄰室的妃嬪去準備。
像那些進入後宮、得分稍低、再次選拔被淘汰的美女,則與大汗的其他侍女同居於宮中,學習女工等事。假如有某位貴族願意娶其為妻,大汗則厚給妝奩以嫁之。
忽必烈雖然有很多的後妃,但最寵愛的還是第一皇後察必。察必出自弘吉刺部,人不僅長得漂亮,還異常聰慧,通情達理。不但幫助忽必烈統帥後宮、料理家務,而且在政治上幫助忽必烈“鼎新革故”,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一二五九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率兵進攻南宋鄂州,察必留守開平一帶。蒙哥死在四川軍中,留守漠北的阿裏不哥為奪取汗位,加緊了準備工作,他派遣阿
蘭笞兒發兵漠北,進駐漠南。
當阿蘭答兒進軍至開平百餘裏時,察必得知了這一情況,她馬上遣使去責問阿蘭答兒說:“發兵大事,太祖皇帝曾孫真金在此,何故不令知之?”阿蘭答兒無言以對,察必覺察其中有詐,經過了解,掌握了阿裏不哥圖謀奪取汗位的陰謀,馬上派遣親信大臣太醜台也若趕赴忽必烈軍中報信,促使忽必烈下定決心北返,為忽必烈奪取汗位立了頭功。
以遊牧見長的蒙古族,最初沒有意識到農業生產的重要,不重視農業生產,在忽必烈定都大都以後,四怯薛官仍然請求割取京師城外的一塊土地作為牧場,忽必烈已經應允,臣僚正在畫圖呈進。
察必得知後,立即去見忽必烈,準備進諫。她看到漢人劉秉忠在場,巧妙地假裝譴責劉秉忠說:“你是漢人中知書達禮的人,你的話皇帝最愛聽,‘現在有人建議把農田變為牧場,你為什麼不諫?如果說我們初人中原定都時,留下一塊地牧馬,也就罷了,現在老百姓都已在農田上安居樂業,如果再把他們的農田奪下來,讓他們居無定所,怎麼可以呢?”忽必烈聽了察必的話,立即收回了批準之令,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發展。
至元十三年(1276 年),忽必烈滅掉了南宋,擄獲南宋幼主恭帝和謝、全太後等北歸,為了慶祝勝利,忽必烈大擺筵宴,朝廷內外一片歡歌笑語,喜氣洋洋,隻有皇後察必未露出一點兒喜悅顏色。
忽必烈見皇後不太高興,十分納悶,故問道:“我現在已經平定了江南,從此以後,天下太平,再也不用打仗了,大家都非常興奮,你為什麼不高興呢?”
察必馬上跪下說道:“我聽說自古以來就沒有千歲之國,今天南宋皇帝成了我們的階下囚,但願我們的子孫不要落到這步天地,那就萬幸了。”
察必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道理,勸戒忽必烈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認真治理國家,以保證帝位長久流傳下去,子孫永享富貴。忽必烈曾將南宋府庫故物除列於殿廷之上,召喚察必觀看,察必看後立即離去。
忽必烈不明白她是何意,特遣宦官追問其中原委。察必回答說:“宋人貯蓄此物是為了留給子孫,其子孫不能守,而歸於我,我何忍取一物耶!”作為一位蒙古族婦女,在大家歡慶勝利之時,能為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說出上麵一番話來,實在令人敬佩。
察必就是這樣,事事以國家大局為重,處處為國家長遠利益著想,不但輔助忽必烈治理國家,也把後宮和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條。她還親自帶領宮中女工演練女紅,親自執弓操弦,紡織絲綢,縫製衣服,勤儉持家,成為忽必烈最為得力的賢內助。由此看來,忽必烈寵愛察必,不是把她看成玩物,而是看成政治和生活中的終身伴侶。
至元十八年(1281 年),察必去世時,忽必烈非常悲傷。接著立南必為第一皇後。忽必烈與南必關係如何,史書沒有專門的記載。人們隻知道忽必烈年老之時,南必參預政事,為當時大臣和後人所不滿。
忽必烈曾經這樣說過,“孔子言三綱五常。人能自治,而後能治人;能齊家,而後能治國”。由此可知,忽必烈治家一直很嚴格。
忽必烈一共有十二個兒子,其中,察必皇後生有四個兒子,即長子朵兒隻,早死;次子真金以次為長。一二六一年被封為燕王,一二七三年被立為皇太子;三子忙哥剌,一二七二年被封為安西王,鎮守長安,一二七三年進封為秦王,一二八 0 年死;四子那木罕,一二六五年被封為北平王,一二八二年改封為北安王,先鎮阿力麻裏,後改鎮漠北。忽魯黑臣哈敦(哈敦,意為後妃)生子一人,名忽裏帶。朵兒別真哈敦生子二人,長子為忽哥赤,一二六八年被封為雲南王,鎮守雲南,一二七一年死亡;二子奧魯赤,一二六九年封為西平王,鎮守吐蕃等地。
許慎真哈敦生子二人,長子愛牙赤,曾鎮守兀刺海;次子闊闊出,一二八四年被封為寧遠王,一三 0 七年進封為寧王,曾鎮守西北。不知何人所生的忽都魯帖木兒,年僅二十歲就死了。巴牙兀真哈敦生子一人,名脫歡,一二八四年受封為鎮南王,初鎮湖廣,後改鎮揚州。南必哈敦生子一人,《史集》謂不知名字,據《元史·南必皇後傳》可知其名字為鐵蔑赤。
《元史》中稱世祖忽必烈有十子,加上南必皇後慟所記鐵蔑赤,共為十一子,與《史集》所記相比,少了忽魯黑臣皇後所生忽裏帶一子。
《史集》與《元史》所記載的一樣,同為忽必烈皇後所生,大約忽魯黑臣皇後後來被廢黜,所以《元史》未能計算在內。《多桑蒙古史》亦謂忽必烈十二子,《馬可·波羅行紀》說忽必烈皇後生有“二十二”子,可見“二十二”當為“一十二”之誤。
此外,《馬可·波羅行紀》中說忽必烈還有“二十五子”,為妃嬪所出。至於
忽必烈究竟有多少兒子,現已無從考證。
忽必烈對兒子們的教育十分嚴格要求極高。早在身居藩邸時,忽必烈就挑選漢人儒士姚樞、竇默、李德輝、董文用、王恂、李謙等為諸子的老師,或充諸子伴讀,讓他們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逐步懂得做人的準則和治理國家的道理。真金等人學習十分刻苦,很快就成了儒學的忠實信徒。
忽必烈教育兒女們要懂得體恤人民,不能隨意勒索老百姓。據《史集》記載,忽必烈把哈喇章地區賜給六子忽哥赤作為營地。某次,忽哥赤從一個村莊額外多收了一些野禽,忽必烈知道其事後,勃然大怒,下令“責打了他七十棍,打得他皮肉模糊”。此後,忽必烈的兒子們再也不敢依仗皇帝的勢力隨意勒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