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他的請求,德川秀康不置可否,畢竟這些囂張跋扈的家夥對自己倒是忠心耿耿,讓他們接受石田三成的統治,別說他們,就連自己一時間也是難以接受。
德川秀康確實曾想過將他們遷往常陸,不單是為石田三成解憂,而是希望這些家夥能作為自己的與力,抗衡“南部三十三館”以及真壁郡的真壁義幹對自己在常陸統治地位的威脅。但這些豪族和地頭大多安土重遷,不願背井離鄉,即便是昔日主君的要求,他們也難以遵命。
既然如此,德川秀康就隻能選擇將他們留在下總了,讓他們作為自己在石田三成身邊的耳目,監視石田氏的一舉一動。同時,利用這些地方勢力幹擾石田三成的施政,避免石田氏做強。畢竟自己周邊已然是強敵環伺,他可不想在自己的舊領上再崛起一家和自己匹敵的勢力。
看清德川秀康的態度後,秀保也多少能猜出他的用意。秀保當然不希望石田三成做大,但盡力清掃和打壓德川氏在舊領的勢力,才是當前更緊要的任務。
為此,秀保派遣後藤基次陪同德川秀康前往結城,由前者以秀保特使的名義召集德川、石田兩家以及下總諸豪族、地頭協調處理此事。礙於秀保的威勢和顏麵,最終三方達成了協議:除去願意臣服石田氏的,剩下的一波遷入常陸安置,另一波遷至下總、常陸交界的相馬、印幡郡手賀沼以東,由秀保派遣代官進行管理,按時向石田氏繳納稅負,名義上仍歸屬石田氏管轄,德川氏不得幹預,待時機成熟再行安置。
對於這個結果,三方都算是滿意的,加之年關將近,德川秀康也不願為了這件事和石田三成繼續糾纏,加上秀保也算是從中調和,更是不能駁了他的麵子,最終三方也就達成了約定。
對於石田三成來說,可以將原先分散在十一郡的德川氏舊臣分化瓦解,壓縮至半個相馬、印幡郡內,稅負收不收倒不打緊,在全領施政上掃清了障礙,這可是意義重大。
對於德川秀康來說,縱然在下總國內的勢力大大削弱,但總歸還是有所保留,且留在下總的那些豪族、地頭多是冥頑不靈、桀驁不馴的家夥,這些家夥平日裏恃寵而驕,對德川秀康也是時有冒犯,即便他們願意遷往常陸,自己還不敢收留呢。把他們留在下總,也算是拜托了一個麻煩。
對於秀保來說,最大的好處便是在下總國安插了一個楔子,相馬、印幡位於下總東部,真壁義幹的真壁郡位於常陸的中部、“南部三十三館”自是位於常陸南部,這三個地方分占一方,一並構成了監控常總地區的鐵三角,把控關東的力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