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七司九曹十二所(1 / 2)

將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這兩個心腹之患請出大阪後,照理說,秀保總算是可以靜下心來處理政務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經曆此番大戰,秀保已然開始在日本慢慢確立起了統治地位。在軍事上,秀保依靠自身實力和安插在各地的盟友保持著絕對的優勢;在政治上,他以秀賴後見的名義把持著豐臣政權的中樞,也是不可撼動;在經濟上,他憑借龐大的石高和對勘合貿易的壟斷,已經將豐臣宗家和其他大名遠遠甩在身後。

可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大阪內外還是時不時地傳出一些雜音,這主要還是在於秀保徹底廢除了大老奉行製度。事實上,秀保當初和前田利政、宇喜多秀家、淺野長政說的比較模糊,隻是明確廢除了大老奉行聯席會議,但還是保留了上述三人大老、奉行的職務,一定意義上仍讓大老奉行製度苟存下去。但隨著形勢對秀保逐漸有利,且為了排除宇喜多秀家這個“不確定因素”對自己的威脅,他心中一橫,索性徹底廢除了這個延續了近三年的製度。取而代之地,是秀保和家臣精心炮製的“七司九曹十二所製”。

回溯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乃至豐臣政權的發展曆程,對最高掌權者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其初期最為依仗和信賴的力量:源賴朝的妻族北條氏以“執權”之職總攬幕府大權;為足利尊氏建立幕府立下赫赫大功的“三管四職”卻以“應仁之亂”為室町幕府敲響了喪鍾;豐臣秀吉在世時低眉順眼、恭恭敬敬的大老奉行們,轉眼間就成了吃人的猛虎,將豐臣氏的天下撕個粉碎。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秀保必須製定出一個全然不同以往的嶄新製度。

“可以有權,但不能專權。”席間藤堂高虎的一句話點醒了秀保:如今形勢大好,為何不效仿大洋彼岸的大明,一舉強化中央集權呢?經過多個晝夜的商討謀劃,參考曆史上中日兩國的發展曆程,結合日本當前實際,秀保最終一錘定音,“七司九曹製”應運而生。

七司,作為豐臣政權名義上最高的行政機構,源於五奉行職能的分解細化,由強力大名居住伏見擔任最高長官“司判”,主要包括以下七部分:

武衛司:豐臣政權的最高軍事機關,負責全國範圍內軍隊的征調;

布政司:豐臣政權的最高民政機關,負責全國範圍內的民政事務,最主要的是各地代官的任免,大名家中家老變動的批準,以及後續即將推進的科舉諸事宜;

都察司:豐臣政權的最高司法機關,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

度支司:掌管全國土地、賦稅、俸祿、糧餉、財政收支;

秉禮司:掌管寺社祭祀、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負責與皇室對接;

營繕司:掌管全國工程事務,各地城池修繕普請皆需按規定向其報請批準;

勘合司:掌管海外貿易,由秀保直接委派大名兼任。

九曹,作為秀保直屬的政策執行傳達機構,類似漢代丞相府中的曹屬,直接聽命於秀保,負責將七司的決策和建議遞交給秀保進行最終決斷,擁有對七司政策的指導權和建議權,多由秀保譜代家臣擔任最高長官“曹掾”。雖說名義上隻是秀保的私人機構,但實則成為壓製和削弱七司的重要力量。主要包括以下九部分:

兵曹:又稱東曹,軍勢征調的最終審核和報批,大名麾下軍勢規模摸排和督查,對接武衛司;

吏曹:又稱西曹,各地代官、大名家老變動的最終審核和報批,對接布政司;

市曹:負責全國各地市井治安的維持(有專屬軍勢),大名城下町建設的最終審核和報批,對接布政司;

刑曹:刑法政令的最終審核和報批,對接都察司;

戶曹:戶籍、軍需的最終審核和報批,對接度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