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南天英魂(2 / 3)

10月初赴安慶法政專門學校任教,任英文科主任。

10月15日小說集《沉淪》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為“創造社從書”第三種。內收《自序》和《沉淪》、《南遷》、《銀灰色的死》三篇小說。這是鬱達夫第一本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小說集。

1922年二十七歲

2月作短篇小說《茫茫夜》。

3月1日去日本參加畢業考試。

3月底在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畢業,獲經濟學士學位。

5月1日回到上海。

6月初又去日本,擬進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深造,已辦妥免試入學手續,後未入學。

7月20日結束10年留學生活回到上海,主持創造社工作。

8月5日在一品香旅社集會紀念郭沫若的詩集《女神》出版一周年;還邀請沈雁冰、鄭振鐸等人參加,希望消除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之間的誤會。

9月創造社與胡適論戰。本月,仍回安慶法政專門學校任教,孫荃同行。

11月20日作小說《采石磯》。

1923年二十八歲

2月初辭去教職,返回上海。

2月中旬去北京,與魯迅結識。

4月3日到上海,擔任創造社刊物的編輯工作。

4月6日作小說《蔦蘿行》。

5月創刊《創造周報》,任編輯。

7月15日作《春風沉醉的晚上》。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描寫工人形象的小說之一。

10月初赴北京大學任統計學講師。

10月小說、散文集《蔦蘿集》出版。

11月2日《創造日》停刊,共出101期。

1924年二十九歲

2月《創造》季刊停刊,共出2卷6期。

5月《創造周報》停刊,共出52期。

8月14日作短篇小說《薄奠》。

8月20日《洪水》周刊創刊,隻出一期。

11月結識當時還籍籍無名的沈從文,並作《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

1925年三十歲

2月應武昌師範大學校長石瑛的邀請,離京赴武昌任該校文科教授。

5月成仿吾來武昌,與鬱達夫等人商議成立創造社出版部。

夏赴京看望遷居北京的妻兒。

9月《洪水》複刊,改出半月刊。

11月因武昌師範大學發生內亂,離職回到上海,與郭沫若等計劃設立創造社出版部。

1926年三十一歲

1月文藝論著《小說論》出版。

2月參加編輯《創造月刊》。

3月1日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3月18日與郭沫若、王獨清同赴大革命策源地廣州。郭沫若任廣東大學文科學長,鬱達夫任英國文學係主任兼教授。

6月因長子龍兒在京患腦膜炎,離廣州急赴北京。抵家時,龍兒已夭折。

10月回到廣州。改任法科教授兼中山大學(原廣東大學)出版部主任。

11月30日因不滿廣州出現的種種腐敗黑暗現象,加之要回上海整頓創造社出版部,辭去中山大學教授及出版部主任之職。

12月27日由廣州經福州到達上海。

1927年三十二歲

1月7日召集出版部同人開會,宣布整頓出版部。此後即主持創造社出版事務。

1月14日在友人孫百剛家結識王映霞,從此陷入愛河。

1月16日發表政論文《廣州事情》,公開揭露作為大革命根據地的廣州的黑暗,引發創造社內部的爭論。

4月12日目睹蔣介石發動的反革命政變。

4月13日離滬去杭州避難。

4月20日回到上海。

5月29日國民黨當局到創造社出版部搜查,逮捕了幾名職工。鬱達夫適在杭州,幸免於難。

6月1日《達夫全集》第一卷《寒灰集》由上海創造社出版部出版,內收: 《自序》、《〈寒灰集〉題辭》、《茫茫夜》、《秋柳》、《采石磯》、《春風沉醉的晚上》、《零餘者》、《十一月初三日》、《小春天氣》、《薄奠》、《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煙影》、《一個人在途中》。

6月5日在杭州聚豐園與王映霞訂婚,同時與孫荃分居。

6月25日離開杭州回到上海,繼續主持創造社出版部工作。

8月15日在上海《申報》和《民國日報》刊登啟事,聲明退出創造社。

9月1日《日記九種》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內收: 《勞生日記》、《病閑日記》、《村居日記》、《窮冬日記》、《新生日記》、《閑情日記》、《五月日記》、《客杭日記》、《厭炎日記》、《後敘》。

9月11日《民眾旬刊》創刊,擔任主編。

10月6日設宴歡迎剛由廣州來上海的魯迅。

10月20日《達夫全集》第二卷《雞肋集》由創造社出版部出版,內收: 《題辭》、《沉淪》、《南遷》、《銀灰色的死》、《胃病》、《血淚》、《蔦蘿行》、《還鄉記》、《還鄉後記》。

本月與魯迅共同加入中國濟難會。

11月15日《達夫全集》第三卷《過去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內收: 《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過去》、《清冷的午後》、《風鈴》、《中途》、《孤獨》、《懷鄉病者》、《青煙》、《秋河》、《落日》、《離散之前》、《海上通訊》、《一封信》、《北國的微音》、《給沫若》、《寒宵》、《街燈》、《祈願》、《南行雜記》。

1928年三十三歲

1月10日中篇小說《迷羊》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本月與王映霞結婚,住上海哈同路民厚南裏。後生子鬱飛、鬱雲、鬱均等。

3月1日《達夫全集》第四卷《奇零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內收: 《題辭》、《誰是我們的同伴者》、《鄉村裏的階級》、《農民文藝的提倡》、《農民文藝的實質》、《在方向轉換的途中》、《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的文學》、《公開狀答日本山口君》、《創造日宣言》、《民眾發刊詞》、《曆史小說論》、《小說的技巧問題》、《電影與文藝》、《雜評曼殊的作品》、《蘭生弟日記》、《鴨綠江上》、《日記文學》、《給世界日報副刊的編者》、《立秋之夜》、《藝術家的午睡》、《牢騷四種》、《骸骨迷戀者的獨語》、《送仿吾的行》、《蘇州煙雨記》、《人妖》、《考試前後》、《一女侍》、《馬爾戴及她的鍾》、《春天的離別》、《愛的開脫》、《初次的播種》。

3月15日《達夫代表作》由上海春野書店出版。錢杏邨、孟超、楊村人合編。

4月15日《達夫全集》第五卷《敝帚集》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內收: 《盧騷傳》、《盧騷的思想和他的創作》、《赫爾慘》、《自我狂者須的兒納》、《集中於黃麵誌的人物》、《施篤姆》、《藝術與國家》、《文學上的階級鬥爭》、《文學賞鑒上之偏愛價值》、《詩論》、《序孫譯出家及其弟子》、《〈古代的人〉序》、《批評與道德》、《讀了璫生的譯詩而論及於翻譯》、《哈提的意見三條》、《介紹一個文學的公式》、《讀〈老殘遊記〉》。

6月20日與魯迅合編的《奔流》月刊創刊。

夏移居上海赫德路嘉禾裏。

9月20日主編的《大眾文藝》創刊。

10月16日與錢杏邨合編的中國濟難會主辦的《白華》半月刊創刊。

11月中旬離滬去無錫、揚州等地避難。途中作《感傷的行旅》。1929年三十四歲

1月10日《創造月刊》停刊,共出2卷18期。

2月7日創造社出版社被查封。創造社徹底解體。

4月1日《大眾文藝》自第二卷第一期起由陶晶孫接編。

6月30日小說、散文集《在寒風裏》由廈門世界文藝書社出版,內收: 《自序》、《故事》、《逃走》、《馬蜂的毒刺》、《在寒風裏》。

7月下旬與王魯彥、樓適夷等人遊覽普陀山。

8月22日和魯迅等在《追悼陶元慶氏啟事》上簽名。

8月23日魯迅擬停編《奔流》,並向北新書局提出法律訴訟。鬱達夫出麵調解。

9月27日應邀赴安慶任安徽大學文科教授。

10月6日因遭到安徽省教育廳長攻擊,離開安慶回上海。

12月《奔流》停刊。

1930年三十五歲

2月13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在上海成立,為發起人之一。領銜在《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宣言上》簽名。

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由魯迅提名為發起人之一。

3月19日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呈請國民黨中央通緝“墮落文人”魯迅,鬱達夫亦遭到警告。

4月1日譯文集《小家之伍》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11月16日“左聯”第四次全體會議作出“肅清一切投機和反動分子——並當場表決開除鬱達夫”的決定。

12月《達夫全集》第六卷《薇蕨集》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內收: 《二詩人》、《故事》、《逃走》、《紙幣的跳躍》、《在寒風裏》、《燈蛾埋葬之夜》、《感傷的行旅》、《楊梅燒酒》、《十三夜》。

1931年三十六歲

1月17日“左聯”五位青年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頻、李偉森、馮鏗在上海東方飯店被捕。鬱達夫積極奔走營救。後也受到當局威脅,離滬去杭州、富陽等地避難。

6月2日和魯迅共同出席內山完造為歡迎日本女作家柳原燁子及其丈夫宮崎龍介來滬而在上海功德林舉行的宴會。

秋離滬去北京小住。

12月13日觀看上海抗日救國各團體舉辦的“反日聯合大公演”。

12月19日參加胡愈之、周建人等發起組織的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聯盟成立大會。

12月28日參加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聯盟第一屆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被推舉與丁玲、葉聖陶等一起編輯出版機關雜誌。

1932年三十七歲

1月7日應邀到暨南大學曉風文藝社講演,題目為:“文學漫談”。

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滬戰爭。

2月4日與魯迅、茅盾等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強烈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

2月8日與戈公振、陳望道等組織中國著作家抗日會。在第一次執行委員會議上被推舉為編輯委員和國際宣傳委員會成員。

4月20日中篇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由湖風書局出版。旋遭查禁。

7月10日發起著作家茶話會,魯迅、茅盾、柳亞子、丁玲、田漢、洪深等應邀出席。與會者討論了營救正在獄中進行絕食鬥爭的牛蘭夫婦的問題。

9月16日林語堂主編的《論語》創刊,出席《論語》第一次編輯會議,並為經常撰稿人。

10月5日在聚豐園宴請柳亞子夫婦,應邀出席的還有魯迅、鬱曼陀夫婦、林徽音等。

10月6日因肺病複發,去杭州療養。

10月20日作短篇小說《遲桂花》。

12月15日與魯迅、柳亞子、茅盾、周起應、沈端先、胡愈之、陳望道等55人在《中國著作家為中蘇複交致蘇聯電》上簽名。

12月中旬由杭州回上海。

12月31日請魯迅書寫《無題》(“洞庭浩蕩楚天高”)和《答客誚》詩各一幅。

1933年三十八歲

1月17日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上海分會。不久,亦加入。

2月小說、散文集《懺餘集》由上海天馬書店出版。內收: 《懺餘獨白》、《馬纓花開的時候》、《東梓關》、《碧浪湖的秋夜》、《遲桂花》、《瓢兒和尚》、《釣台的春晝》、《誌摩在回憶裏》、《滬戰中的生活》、《滄州日記》、《水明樓日記》。

3月18日出席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上海分會會員大會。以最多票數當選為執行委員。

3月《達夫自選集》由上海天馬書店出版。內收: 《自選集序》、《二詩人》、《采石磯》、《離散之前》、《煙影》、《遲桂花》、《過去》、《在寒風裏》、《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微雪的早晨》、《海上通訊》、《一個人在途中》、《病閑日記》、《釣台的春晝》、《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

4月3日出席民權保障同盟全國執委會和上海分會的聯席會議,討論營救中共黨員廖承誌、羅登賢等人。

4月25日舉家移居杭州,住大學路浙江省圖書館附近。

5月15日由鬱達夫領銜、魯迅等簽名的《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啟》發表。

5月23日與蔡元培、楊杏佛等聯名致電南京國民黨當局,抗議逮捕丁玲和潘梓年。

5月30日應邀往中國公學講演,講題為:“文藝與道德”。

6月2日在《為林惠元慘案呼冤宣言》上簽名,抗議國民黨殺害福建龍溪抗日會常委林惠元。

6月18日民權保障同盟總幹事楊杏佛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作七絕《吊楊杏佛》,表示沉痛悼念。

7月1日鄭振鐸、傅東華主編的《文學》月刊創刊,與魯迅、茅盾等同任編輯委員。

8月21日應文學社之請專程來滬調解因《文學》發表《休士在中國》一文而引發的魯迅與文學社的矛盾。

8月《達夫全集》第七卷《斷殘集》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內收: 《自序》、《關於小說的話》、《現代小說所經過的道路》、《文藝論的種種》、《學文學的人》、《文學漫談》、《學生運動在中國》、《中學生往哪裏去》、《歌德以後的德國文學舉目》、《略舉關於文藝批評的中國書籍》、《〈達夫自選集〉序》、《〈薇蕨集〉序》、《關於黃仲則》、《〈在寒風裏〉單行本序》、《永嘉長短句序》、《說死以及自殺情死之類》、《說食色與欲》、《山海關》、《蕭伯納與高爾斯華綏》、《介紹蕭伯納》、《一文一武的教訓》、《說宣傳文字》、《從法治轉向武治的日本》、《非法與非非法》、《政權和民權》、《說木鐸少年》、《說冒騙》、《自力和他力》、《聲東擊西》、《說春遊》、《說妥洽》、《著書與教書》、《謠言預言之類的誕生》、《談健忘》、《寒冬小品》、《批評家與酒》、《移家瑣記》、《爐邊獨語》、《光慈的晚年》、《我倆的黃昏時候》、《祈禱》、《超人的一麵》、《盧騷三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