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廉直的一生
韓非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出身於韓國一個沒落貴族家庭。韓非自幼聰慧過人,曾拜師於當時的大學者荀子。韓非因為有口吃的毛病,講話不利索,但他刻苦攻讀,學得滿腹學問,文章也寫得條理清楚,分析深刻,很有說服力。他的同學李斯也是一個很有學問、很有才幹的人,後來當了秦始皇的宰相。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中國,李斯立了不小的功勞。但李斯卻承認自己的才能趕不上韓非子。
當時的韓國是戰國七雄中勢力最弱小的,常受到其他幾個大國的欺淩。韓非多次上書韓王,建議變法強兵,以期國家振興圖強,但昏庸的韓王哪裏能聽得進去。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國內的大臣卻各懷私心,以致韓國日漸衰敗。在自己的主張得不到重視的情況下,才學淵博、思維敏捷的韓非轉而發奮著書立說,他總結了曆史上的“得失之變”,約有10萬餘言,其著作經後人編在一處,稱為《韓非子》。《韓非子》一書係統地闡述了韓非關於治國救世的主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為《五蠹》、《說難》、《孤憤》、《顯學》、《定法》、《用人》、《內外儲》等篇,韓非很善於用簡明的寓言說明複雜的事物,比如,“濫竽充數”、“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唇亡齒寒”等一係列看似淺顯,卻發人深思、意味悠長的寓言故事,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流傳千古。
在韓非生前,其著作在當時各國就已經有流傳的抄本,在秦國也有廣泛的影響。有一天,秦王贏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當時還沒有統一中國)讀到韓非的著作,大為讚賞,說:“這真是一部好書,我若能和這位作者見一麵,也不枉活一輩子了!”秦王嬴政當時還以為這部大作是一位古代學者所寫。這時,旁邊的李斯說:“這是我的同學韓非寫的書。這個人還活著,想見到他不難,他現在就在韓國。”秦王一聽,高興極了,因為他急於見到韓非,便聽從李斯的話,在公元前234年發兵攻打韓國,以索取韓非。韓王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蠃政見到韓非後,兩人的談話很是投機,秦王贏政就想把韓非留在自己身邊輔佐自己。
這使左右的大臣都有點不服氣,特別是李斯對韓非更是嫉妒。因為他知道韓非很有才幹,學問又好,萬一秦王重用了韓非,至少自己的宰相做不成了。李斯就暗中聯合其他大臣在秦王麵前搬弄韓非的壞話,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終究是心向韓國的。秦國和韓國是敵對的國家,若重用了韓非,他會為韓國打算,不會真心為秦國效力,但又不能輕易放走他,讓他到別國去,萬一被人重用,和秦國搗起亂來,也是個麻煩,因此,不如找個借口把他殺了。
秦王覺得韓非畢竟是個難得的人才,殺掉他太可惜了,就讓李斯先把韓非關進監獄。而同時,秦王自己卻還在猶豫:用他?放他?還是殺他?秦王考慮了很久,還是想重新重用韓非,便下令將韓非釋放出獄。但可惜的是,此時的韓非已經死了。原來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能超過自己,覺得如果將來韓非被秦王重用,會影響自己的仕途發展,不如趁早斬草除根以絕後患為妙。於是,李斯便在暗中派人威嚇韓非,韓非雖不相信來人的說辭,卻無法麵見秦王,最後,韓非被迫在獄中自殺了。
韓非在異國他鄉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沒有輝煌的政治業績,卻留下了十餘萬言的政治理論、治國方略,後人編為《韓非子》。秦王實踐韓非的理論,把他的法術勢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掃天下,統一六國,建立了秦王朝。
2.法、術、勢思想相結合
韓非是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他吸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將法、術、勢有機結合起來,融合成係統的法家思想,建立了一個以維護中央集權國家為目的、以加強君主專製為核心的法家思想體係。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人性本惡”是韓非思想的基礎。他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私自利的,在他看來,人人都從自己的角度去做各種事,醫生希望人人都生病,到他那去看病;做棺材的則希望人早死有更多的人買棺材。韓非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純看成是利害關係。如韓非認為父母與子女、夫與妻、君與臣、君與民之間都存在利害關係,還認為人們都是在矛盾衝突中生活的,都在互相算計對方為自己謀利。人性惡是韓非法治思想產生的基礎,法治也是他管理性惡之人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