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1 / 3)

電視談話節目又稱為“電視論壇”,是在主持人主持下,請有關人士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的電視言論形式。

電視談話節目是一種以有聲語言為主要傳播方式的言論節目形式。最早的電視談話節目,應是歐美電視中的TALKSHOW,即“脫口秀”。“脫口秀”最突出的特點是觀眾參與,主要談論公眾關注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人文等話題,是闡述和討論觀點的一種電視節目形式。20世紀40年代中期,美國NBC和CBS兩家最大的電視網,模仿廣播中的“脫口秀”節目形式《會見新聞界》,推出電視新聞訪談節目。隨著電視的快速發展,逐步走向商業化,巨額獎勵和電視節目的低成本性,使電視談話節目在60年代以後得到很大的發展,成為反映社會的一麵鏡子。在我國,電視經曆了80年代欄目規範化的格局之後,90年代產生了真正的談話節目。中央電視台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了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1993年《東方之子》誕生,1996年初《麵對麵》誕生,1996年3月《實話實說》誕生,一步一個台階,發展異常迅速,成為近幾年來日益風靡的一種電視節目形式。

一、電視談話節目的特點

(一)觀眾參與

電視談話節目的特點,是通過人的表述,去觸及一些社會的、普遍的、本質的東西。如果說主持人是談話節目的靈魂的話,那麼嘉賓就是電視談話節目的支柱,而觀眾則成為電視談話節目的創作主體。在“不是官方言論,不是轉接論壇,談話的過程主要由老百姓去完成”的原則下,參與節目的觀眾麵對的是自己關心的話題,談的是自己真實的想法,現場觀眾也可以參加討論,發表意見,不再是單一的接受者身份。一些節目裏隻有主持人串聯詞裏才出現的“時代脈搏”,在這種節目中成了人們一呼一吸之間可以感受到的東西,電視談話節目真正成為了解世態民情的一個重要的窗口。在優秀的電視談話節目中,現場觀眾幾乎個個都能參加節目,個個都能亮出自己鮮明的觀點,讓受眾感到他們也是節目的組成部分,與節目已經融為一體。

觀眾的積極參與,有以下突出的優點:

1被邀請的對象是社會各個方麵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包括各階層、各行業、各種職務、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士,反映的是社會輿論的各個方麵,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節目中的評論者,往往是有關方麵的權威人士。一般人們的態度、觀點容易受具有專家身份的人物的影響。這種談話節目的說服力,也因評論者所具有的權威性而增強。

3嘉賓和現場觀眾都積極參與評論,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麵、不同的層次去分析和認同一個話題,內容比單個談論更加全麵、更加廣泛。

4評論者的意見可能一致,也可能出現分歧。這種對一個話題不同看法的“雙麵傳播”,既講事物的正麵,也講事物的負麵;既講讚成的意見,也介紹反對的意見,所以它沒有強加於人的感覺,更易於讓人接受。

(二)平民視角

電視談話節目的主持人是連接嘉賓、現場觀眾與電視機前觀眾的紐帶,談話現場與場外能否交流,承擔“紐帶”作用的主持人的話語非常重要。主持人的心態,也對節目產生直接的影響。主持人以怎樣的眼光與嘉賓交流,是觀眾能否參與的關鍵。主持人視角,概括起來有兩種:一種是“記者視角”,側重於“君臨天下”的視野。一種是“百姓視角”,電視談話節目是在“電視平民化”浪潮中應運而生的,“平民化”就意味著在給節目定位時,就要用“百姓視角”去觀察世界,解釋世界。用百姓的視角對待現實,才能為百姓所喜愛。成功的電視談話節目大多做到了這一點。《實話實說》的主持人給自己的定位就是“鄰居大媽的兒子”。該欄目的主持人說:“其實我本色就是個平民,我認為平民化主持人應具備這樣幾個特征:一是善良;二是願意與人溝通;三是得饒人處且饒人。當你用這樣一種平民立場、視角去主持節目時,觀眾自然就會感到你很親切。”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的“平民視角”,對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要有自己的觀點,還要盡可能地讓別人說話;欠火候的要加溫,太過了的得撒火;還要掌握好節奏,不能太沉悶;準備得再充分,也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嘉賓和觀眾會說出什麼話來。觀眾觀看節目是第一位的,優秀的主持人要在注重節目整體風格的前提下,發揮自己的個性,處理好與不同觀眾的關係,應付好各種可能出現的意想不到的問題,做好節目。

由此看來,觀眾參與營造了雙向交流,主持人的平民視角喚起了觀眾共鳴,這是電視談話節目與其他節目不同的地方。

二、電視談話節目的分類

分類是一門科學,分類有不同的標準。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就會不同。電視談話節目有不同的分類。

(一)話題類型分類

1社會類。這類話題適合於對人們生活產生影響的重大事件、政策法規等,關注層麵較大。如腐敗、毒品、生態環境、下崗待業等話題。

2新聞類。一般選取能夠引起人們關注的新聞事件,依托新聞事件中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有爭議問題,對社會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如北京舉辦奧運會、防洪抗災、國際反對恐怖活動等話題。

3生活類。從消費、人際關係、情感等方麵,選取貼近實際、貼近百姓生活的各種話題。如物價上漲、河水汙染、打麻將成風、婚姻等話題。

(二)按交流方式分類

1爭論型。這種談話節目,談話人之間的觀點顯著對立,分歧很大。主持人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引導各方充分論述。特點是衝突、緊張、辯論。

2訪談型。主持人持自己的觀點,與訪談對象逐一交流探討,類似專題采訪。在節目中,主持人不但有問,也有評。特點是簡明、深刻。

3討論型。主持人邀請不同身份、不同特點的嘉賓,在演播室內各抒己見。特點是溝通、交流、協商、氣氛寬鬆。

4傾聽型。這種談話節目往往以嘉賓的傾訴為主,主持人和現場觀眾以傾聽為主。這種節目大多側重人生經曆的回顧,以個人回味和思考為重。

(三)按參與對象分類

1行業人群。指參與對象不同的職業,如公務員、公司白領、警察、保姆等。各行各業都有熱點問題。

2特殊人群。指生理特征奇特的人群,如左撇子、殘疾人等;人際關係特殊的人群,如雙職工、養父母、婆媳等。在這類節目中,主持人要抓住人群的特殊之處,在新奇上做文章。

(四)按播出方式分類

1實況播出。在談話節目進行的同時,節目錄製同期播出。國外普遍采用實況播出的方式。

2錄製剪輯播出。先將節目錄製下來,經過剪輯後播出。國內目前眾多電視台的電視談話節目,大多采用錄製剪輯播出的方式。

(五)從表現形式分類

1侃談式。即主持人邀請不同特點的嘉賓,在演播室內各抒己見,話題討論無尖銳分歧,氣氛比較輕鬆。這種形式適合於人們普遍關注,期望深入討論,以求達成共識的話題。如文化熱點、新潮時尚等。

2辯論式。即談話人之間的觀點顯著對立,或分歧極大,主持人以客觀態度引導雙方充分論述。一般以辯論競賽的方式進行,主持人為主席,同一問題分為正方、反方兩組,每組由三至四人組成,展開辯論。辯論開始,先由正反雙方第一辯手各自陳述己方的總觀點;接著展開辯論,各抒己見,交鋒激烈;然後正、反雙方的第四辯手各自作出總結陳詞。最後由主持人總結辯論結果。

3訪談式。即主持人邀請若幹人士,與他們一一進行交流探討某一話題。主持人不僅引導和提問,同時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這種形式最突出地體現了“麵對麵交流”和“電視平民化”的特點,適合於就某個問題與權威人士或專家學者探討、解析、評述。

4綜合式。這種形式是以豐富的電視手段,交替綜合使用,使談話節目立體化、多色彩,豐富活潑、幽默有趣。例如《實話實說》欄目大膽嚐試將樂隊請進演播室進行現場演奏。在節目前後演奏一些觀眾耳熟能詳的“老歌”,給人以親切感。在主持人突發妙語或意識語塞時,用音樂活躍氣氛,給主持人、談話人以鼓勵和理清思緒的小契機,甚至還可以為服裝展示、雜技表演、即興演出等作音樂伴奏。這個創意不僅為節目帶來活力和生機,也為電視與音樂的協作開創了新路。

三、電視談話節目文案(策劃)的寫作

由於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的隨即性,嘉賓和現場觀眾談話內容的不確定性,電視談話節目隻寫作策劃文案。策劃文案包括以下內容。

(一)主題闡述

主題闡述是電視談話節目策劃文案的第一個部分,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這次節目的主題及背景、現狀、發展態勢等,闡述選題的意義,並對這個話題提出解決的思路或辦法。主題闡述言簡意賅,是統領整個節目的總要。

(二)嘉賓和觀眾的介紹

策劃文案中要注明嘉賓及特殊觀眾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等,必要時還要注明特殊關係。嘉賓的選擇,除當事人或權威人士外,還可選擇專家學者、記者、作家、名流賢達、能言善辯者,這些人的參與,使談話更有說服力,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還會使觀眾有新鮮感。現場觀眾是各種觀點的接收者,而他們的反應又可刺激嘉賓的觀點,沒有他們,談話節目類似於“空談”,所以現場觀眾的選擇也不可草率,要選擇那些有參與熱情、理解力強、表現欲強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