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改造現社會”
“人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好比在暗溝中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的。”
“我沒想到我會當共產黨的主席,我本是想當一名教書先生,就是當名教書先生也是不容易的呢。”
“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讀書看報,每天都不能少!”
“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
毛澤東認為認識一個問題,評價一個人,不能盲目下結論,而是要廣泛閱讀有關方麵的書籍後再作結論。他曾經對周福明說:“一個人的知識麵一定要寬些,這樣看問題就不停留在一個方麵,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麵觀察問題。”
毛澤東經常向幹部們提出,要有計劃地讀書,哲學、政治經濟學、魯迅全集、古典文學、唐詩宋詞都要讀。
“我們的目的是改造現社會”
雖然現代的人會用不少批評的眼光來看待毛澤東,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家不承認他曾經建立的豐功偉業,即使他最強大的國際和國內對手也得承認他的確在中國創造了曠世偉業,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他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創始人,他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大救星,隻有他才被中國人看做和太陽一樣重要……那麼,毛澤東為什麼能夠成就令世人永遠懷念的曠世偉業?毛澤東的治國思想和治國策略和他的讀書目的有什麼樣的關係?
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並非出生在一個富豪之家,更非出生在一個官宦、讀書世家,毛澤東以前的毛家是世代務農的,這很不符合時下一些人的家庭出身成功論的觀點。
隻是到了他的父親毛順生時,才在務農的同時搞了些商業買賣。由於父親精明能幹,有了點家業以後,就需要一個管賬的,加之後來在一次訴訟中的失敗,使他更想讓兒子念一點書,可以幫他打贏官司,記記賬。
出乎父親意料的是,毛澤東一讀起書,就一發不可收拾,兒子最終沒有幫助他管理自己的小家,而是幫助千千萬萬中國人管理了一個大家。毛澤東帶領中華民族贏得了獨立,帶領中國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農民和工人爭奪到了做人的權利。
毛澤東經曆了中國曆史發生空前變革的時代,經曆了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巨大變化,毛澤東不但是那一場場曆史變革的見證者,更是一場場鬥爭最傑出的領袖之一,他一度影響和主宰中國命運近半個世紀之久。
“我們的目的是改造社會。我們的求學,是實現這個目的的學問。”毛澤東的治國思想和治國策略顯然和他的讀書目的高度相關。
至於“為什麼學習?”一個人從出生之後,我們就本能地開始了學習,更多的是好奇心的驅使,是人的本能,所以,最初我們可能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從青少年到成年,我們開始思考學習的目的,但許多時候,或由於對目標的遺忘,或由於急功近利,或由於我們學習目標本身的問題,使我們人生命運產生很大變化。
毛澤東為什麼能夠成就那麼大的成就,從他的讀書經曆中,根本看不出特殊的地方,比如,他沒有正式上過像北京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他沒有留過學,可是,他為什麼能夠成就那些名牌大學畢業生和留學生不能成就的功業呢?
這原因全得益於他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的目的決定著“學什麼”、“怎麼學”,決定著整個學習活動。
毛澤東在“為什麼學習”的學習目標上定位明確而高遠。他的學習目的,不僅高於他同時代的人,也高於今天的普通人。
毛澤東的大誌從“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到“改造中國與世界”。他給自己取名為“子任”,決心以“天下為己任”,把“救國救民”作為自己的學習目的,明確提出“為人,為國人,為世界人而學”,為做有真才實學的救國“奇傑”而學。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時就說:“要立一理想,此後一言一動,皆期合此理想。”他的一切學習都是為了實現他的理想,實現他的學習目的,他的學習目的貫穿於他的學習道路的始終,指導著他學習的方方麵麵:
毛澤東到長沙不久,曾有一個朋友勸他,應該學習經濟學。於是毛澤東花一元錢到一個商業中學報名。毛澤東真的去報名而且被錄取了。不過,這時的毛澤東還繼續留心廣告,有一天他又看到一個廣告,描寫一個高等商業公立學校是如何如何的好。它是政府開辦的,課程齊全,聽說裏麵教員都是極能幹的人,毛澤東覺得到這裏成就一個商業專家的機會會更大,於是,他又出了一元錢去報名,結果被錄取了。然而,進了這個學校以後,他才發現在這個新學校中,一大半課程都是用英文講授的,而毛澤東和大部分同學一樣,英文程度很差,簡直隻認識字母。此外還有一個困難,就是學校裏並沒有英文教員。在這裏無疑是耽誤時間,根本無法達到自己的學習目的,於是,毛澤東隻在這裏呆了一個月就退學了。
他繼續閱讀廣告,接著進入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學。然而,進入這個中學以後,他又發現這裏的課程太少而且規則繁瑣,覺得不如自學的好,於是他又一次選擇退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