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我們的目的(2)(1 / 3)

1918年8月15日,毛澤東和蕭子升、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等二十多名剛剛畢業的青年,離開長沙,前往北京。

8月19日,毛澤東一行到達北京。這時湖南青年到達北京準備赴法的已有四五十人了。由於出國的準備沒有做好,一時還不能赴法,一部分人情緒不安,有的口出怨言。毛澤東勸大家耐心等待,並反複說明必須做好準備工作,不可能在沒有準備好以前就盲目行動。他又同蔡和森與有關方麵接洽,使大家都能入留法預備班學習法文,並分頭籌備旅費,辦理出國手續。

在北京期間,毛澤東的生活非常拮據,他感到自己非找個社會工作不可。

9月底,毛澤東經楊昌濟介紹,到李大釗任主任的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這雖是個被人瞧不起且薪水每月隻有8元錢的職業,但它解決了毛澤東必需的生活費用問題。而且每天可以閱讀報紙,使毛澤東從中吸收了許多新鮮有益的知識,也為他提供了結識名流學者的便利條件。

轉眼到了1919年的3月12日,毛澤東偕同一批準備赴法的青年,離開北京,於14日抵達上海。到上海的第二天即和吳玉章等在上海靜安寺路51號參加了環球中國學生會組織的歡送第一批赴法青年的活動。29日又參加了歡送第二批赴法青年的活動。

在上海送別了留法學生後,毛澤東於1919年4月6日回到了湖南長沙。

出國本是件人人夢寐以求的好事,毛澤東組織了一大批青年出國,此時的毛澤東明明可以和大家一樣前往法國,但他為什麼最終卻做出了不出國的決定呢?

“毛澤東為何沒有出國?”這是許多人都會在心裏提出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曾經有過多種解釋,毛澤東有他自己的解釋,毛澤東的朋友以及後人們都有過種種猜測。

在種種猜測之中,從他個人的角度來說,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一、他母親病重,他需要回去照顧他的母親。

二、他在北京期間和楊開慧發生了戀情,他是為情所困,因為兒女私情留在了國內。

三、他的老師楊昌濟想讓他進入北大,進一步深造。

四、語言的原因。毛澤東不會法語。

五、經濟原因。當時的毛澤東身上的錢很少,長期在外,常常陷入借錢的狀態。

筆者經過分析,認為以上幾條原因最多隻能成為他留在國內的原因之一,以上任何一條都不能成為毛澤東選擇留在國內的惟一、充分的原因。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以上各種猜測的理由和事實依據。

一、他母親病重。

有人猜測,毛澤東選擇留在國內,並且回到湖南,原因是母親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

事實上,毛澤東在赴京之前,就已經知道他的母親有病在身,他的母親文素勤當時在他的外婆家養病,這可以從毛澤東1918年8月給他的兩位舅父的信中找到證據。

七、八二位舅父(實際是他的大舅和二舅)大人座下:

前在府上拜別,到省複又數日。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專以遊曆為目的,非有他意。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議。今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後,擬由潤連護送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甥叩

毛澤東年少時,曾長期在外婆家生活、上學,得到了外婆家長輩們的關懷和溫暖,特別是文玉端、文玉欽兩個親舅舅,更是傾盡了心血。父親毛順生曾反對兒子去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結果是兩個舅舅出麵斡旋,不僅說服了毛順生送他去東山學堂,還經常接濟他的學費。因此,毛澤東對兩個舅舅非常尊敬。

毛澤東父親毛順生。毛澤東母親文素勤。

1918年8月,毛澤東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前往北京,在離開湖南長沙之前,他不能不想到自己的母親久治不愈,而遊子在外,無以盡孝,全靠二位舅父的照料,心中對於舅父自然是十分的感激。

毛澤東很愛他的母親,因為母親是一位勤勞、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是一個損己利人的人。如今她有病了,作為兒子,卻又要遠她而去,他心裏真是萬分的惦念和不安。所以,臨行之前,他給母親送一個藥方,希望能減輕母親的病苦,以盡作為兒子的孝道。同時,毛澤東還談了下一步打算,如果還不能治好,到秋收之後,請他的大弟弟毛澤民護送他的母親到北京治病。

毛澤東將這封信寄出不久,就於1918年8月15日離開長沙前往北京了,1919年4月6日,當他從上海返回長沙後,立即於4月28日又給他的兩位舅舅寫了另一封家書:

七、八兩位舅父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鑒:

甥自去夏拜別,匆忽經年,中間曾有一信問安,知蒙洞鑒,辰維興居萬福,履矚多亨,為頌為慰。家母久寓尊府,備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狀現已有轉機,喉蛾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甚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學擔任職員一席,聞家母病勢危重,不得不趕回服侍,於陽[曆]三月十二號動身,十四號到上海,因事句留二十天,四月六號始由滬到省,親侍湯藥,未嚐廢離,足紆(紓)廑念。肅頌福安!各位表兄表嫂同此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