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3)(1 / 3)

一日,玄德正與諸葛亮閑敘,忽報雲長遣關平來謝所賜金帛。玄德召入。平拜罷,呈上書信說:父親知馬超武藝過人,要入川來與之比試高低。教就稟伯父此事。玄德大驚說:若雲長入蜀,與孟起比試,勢不兩立。諸葛亮說:無妨。亮自作書回之。玄德隻恐雲長性急,便教諸葛亮寫了書,發付關平星夜回荊州。平回至荊州,雲長問說:我欲與馬孟起比試,汝曾說否?平答說:軍師有書在此。雲長拆開視之,其書說:亮聞將軍欲與孟起分別高下。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今公受仕守荊州,不為不重;倘一入川,若荊州有失,罪莫大焉。

惟冀明照。雲長看畢,自綽其髯哭說:諸葛亮知我心也。將書遍示賓客,遂無入川之意。

西川既得,諸葛亮意在加強政治,鞏固統治秩序。為此,他著手對文武百官的道德修養提出要求,實行導之以禮、製之以財的政治思想教育。上麵對法正的曉以警覺,對關羽的明以言勸,便是兩個成功的例子。

善為領導者,首先個人道德修養要高,而且善於做說服教育工作。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教育部下亦應根據其性格、心理等特征,使之樂於聞教,引而不發,促使自覺。

導之以禮,製之以財,是相輔相承的關係。諸葛亮以自己的智慧,清楚地認知了它,以此作為規範各級官吏的兩把尺子,兩把鉗子。諸葛亮的經驗,對於我們今天的反腐倡廉仍有意義。

9.必複有賢,而後可死

培養選拔自己非常合適的繼任人,事關大局,關乎自己事業的未來,甚至關乎一朝一國的興衰成敗,諸葛亮深謀遠慮,知人善任,使蜀漢政權在其死後,又延續了二十幾年。諸葛亮的智慧,使其目光放得非常深遠。

良相良將去世前後,培養和選拔非常合適的繼任人,一直是中國古代用人製度中,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因為它事關大局,關乎事業的未來,甚至關乎一朝一國的興衰成敗,所以宋代大文學家蘇洵在其《管仲論》中,對管仲這位曆來被稱讚的王佐之臣,進行了深刻敏銳的譴責。原因就是管仲死之前沒有為齊桓公選好輔佐之臣,結果齊桓公這個春秋五霸之一,在管仲死後,被奸邪之臣困死宮中,齊國大亂。蘇洵認為,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禍之作,非作於作之日,齊桓公在管仲死後的大亂,實際上是由管仲開始的。管仲將死的時候,沒有能向齊桓公舉薦一個稱職的人來替代自己,對豎刁、易牙、開方等奸邪之人也沒有能堅決予以黜退,最後導致豎刁等三人亂政,這是齊國由強變弱的根本原因。蘇洵認為,衛國的史魚、漢時的蕭何的相國比管仲都做得好。衛國的丞相史魚在臨死的時候,因為沒有向衛靈公推薦賢能的遽伯王,貶黜奸臣彌子瑕,所以他囑咐自己的兒子自己死後不要下葬,而是把自己的屍體放在門外。衛靈公前往其家致吊,見史魚的屍體露呈於戶外,覺得很奇怪,就問史魚的兒子。史魚的兒子就說:先父臨終前說他生前不能舉薦遽伯王,黜退彌子瑕,活著時不能輔佐好君王,所以要以死來諍諫這件事。衛靈公聽後愕然失容,聽從了史魚的死諫,保持了衛國的安寧。漢代的宰相蕭何,臨死前舉薦一向與自己不和的曹參為自己的繼任者。曹參作了宰相之後,完全遵守劉邦和蕭何製定的治國方略,使漢初的安定政治局麵得以延續。

蘇洵認為,像將相這類重要人物,一個人就關乎著一個國家的興亡,所以為人臣者必須找到一個稱職的人在自己死後來接替自己,否則就沒有資格去死,即使死了,也要以死來諍諫。

所以蘇洵說:故必複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意思是說,賢明的將相,在臨死前,隻有找到同自己一樣賢能的的人來接替自己,然後才能死,否則就沒有任何資格去死。管仲就是那種沒有資格去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