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諸葛亮的言、行、功業,處處體現著他的優秀品德和智慧。這些優秀的品質,可歸結為:
修身養德、盡忠為國、虛心納諫、廉潔奉公、嚴明法紀、一身正氣的典範精神;忠順勤勞、盡職盡責、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為實現國家統一、國富民安的遠大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為國家為民族利益而奮鬥的獻身精神。
諸葛亮把興複漢室,統一全國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一生始終為這個理想而奮鬥。他的道德與智慧,與這個高遠理想結合在一起。
諸葛亮的道德表現,既不像漢末封建官僚和無行士人那樣虛偽,也不像曹操那樣矯枉過正,對儒家道德公然否定。他循名責實,凡是他認為應該提倡發揚的道德,他都去躬行實踐,以身作則。他根據儒家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指出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後乃行其令.又說: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夫釋己教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先理身,後理人,理上則下正,現身則人正.顯而易見,上述這些,已經不僅僅是諸葛亮個人的道德品質問題,已經屬於他的治國安邦的智慧了。
諸葛亮提倡對蜀漢政權盡忠,自己雖受劉備遺托,集蜀漢大權於一身,但始終兢兢業業,將全部精力貢獻於蜀漢的事業。他以自己的忠誠無私之舉,使蜀漢上不生疑心,下不生流言,保持了最高統治集團的和睦與穩定。我們通常將盡忠視為道德範疇的東西,可是在諸葛亮這裏,同樣亦是智慧;倘若他自己不忠心耿耿,又焉能使最高統治層和睦安定,以達到國泰民和的境界?
儒家主張的社會活動的四個層次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諸葛亮除了平天下限於曆史條件沒有實現外,其它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修身已如前所述;他的治家,也堪稱萬代楷模。他教育子女極其嚴格,結果養成了三代忠烈。
治家從儉,是諸葛亮治家的又一大特色。諸葛亮身為一國丞相,在家庭生活上卻十分儉樸。
他給李平的信中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清人張澍對此感慨道:
侯之妾乃無副服,其儉德可師矣。諸葛亮有句名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養德可以修身,節儉可以致靜。而隻有如此,方能定國安邦。
諸葛亮將修身與齊家完全結合在一起,更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完全結合在一起。不能修身,焉能齊家,修身齊家的失敗者,也很難治國平天下。諸葛亮以此律正己,固然與儒家規範的深刻影響有關,更是他自己的超群脫俗的道德與智慧使然。
應當說,對於平民百姓而言,正心修身,還主要是道德問題,那麼對於政治家而言,這就絕不僅僅是道德問題,更是一個智謀、智慧問題:自己修身養德,治家以儉,才會有其儉逼下,才會產生榜樣的力量,才能形成一支廉政為民的官員隊伍,才能治國安邦,進而平定天下。關於諸葛亮的正心修身,說其是智謀,未免有些輕慢;而說其是智慧,倒也恰中腠理。正因此,我們將諸葛亮的立身治家、修身養德,也列入他的智慧範疇來討論。
1.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諸葛亮正心修身,故以能成其賢德。因成其賢德,故能統率百官,號令三軍,輔佐君王,治國安邦,平定天下。
成其賢德,乃是諸葛亮的內心自覺,是他對自我品質的要求,同時,又為他的遠大政治理想所必須。在諸葛亮那裏,自身與國家相關聯,道德與智慧相一致。
諸葛亮重德,在他的言論中,有許多關於德的論述:
他總結曆史經驗說:湯、武修德而王,桀、紂極暴而亡;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
他稱讚劉備說: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
他稱讚劉禪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他評價自己說:德薄任重,慘慘憂慮。
他勸告杜微說:君但當以德輔時耳。
他教誡其子說:儉以養德。
上述諸葛亮種種言論所述之德,其內容包括道德修養、德治教化、實施德政三個方麵。
諸葛亮的德治教化、實施德政在前麵一些章節中已經述及,這裏隻說他的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即自身的品德修養。
儒家是非常重視自身品德修養的。《禮記 大學》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論述: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段話提出,每個人都要修身,修身是人的一切社會活動之本,每個人都應通過格物、致和、意誠、正心四個步驟達到修身的目的。當然,人和人是有區別的,這裏根據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將人分成三個層次:庶民有家,修身是為了齊家;諸侯有家有國,修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天子有家有國有天下,修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