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修身養德其儉逼下(1)(3 / 3)

但是,諸葛亮的入世又決非一般人的入世所能比擬,他的標準很高。他不是像好友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那樣隻想發揮個人的才幹,追求個人的前途,建立個人的功業,而是審時度勢,等待機遇,有朝一日實現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的理想,他希望那時能出現一種天下民眾簞食壺漿以迎將軍的場麵,實際上是體現了天下歸仁的理想追求。這種個人修養的高度和功業觀,遠非一般人可及。

從建安十二年(207年)起,諸葛亮就開始加入劉備集團,輔佐劉備成就霸業。諸葛亮認識劉備之初,劉備並非據有州郡的霸主,亦非千軍萬馬的統帥,而是一個不階尺土,亡命於行旅之間的落魄英雄。而諸葛亮卻偏偏選中了他,並且從此以後親若魚水,彼此不分。

考其原因,一是看中他麵對漢室傾頹,奸臣竊命而求信大義於天下的政治抱負,二是看中他求賢若渴的人才觀念,三是看中他身上種種符合儒家道德觀念的品質。按照曹操的話,劉備是當時天下唯一可與之共稱英雄的人。但這兩位英雄,在道德品質上卻形同水火:

曹操急,劉備寬;曹操暴,劉備仁;曹操譎,劉備忠。劉備臨終時,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作為遺囑留給劉禪,也體現了他一生立身行事的準則。可以說,諸葛亮選中劉備作為自己的輔佐對象,道德品質的同氣相求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諸葛亮有一篇《論交》的議論: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貫四時而不衰,曆夷險而益固。諸葛亮與人交往中,絕無勢利之交者。例如孟建,字公威,是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的好朋友。後來,孟公威離開荊州,到北方曹操那裏施展自己的才幹,做了曹魏的涼州刺史。20多年以後,諸葛亮北出祁山討伐曹魏時,還給司馬懿寫信,問訊孟建的情況。20多年相隔仍念念不忘,這種經遠曆久的感情決非勢利之交。體現諸葛亮交往情操最典型的,是他與劉備的君臣之交。諸葛亮27歲結識劉備,54歲溘然長逝,始終未離劉備,未離蜀漢的事業,可謂經年曆久。夷陵戰敗,蜀漢荊州未得,反而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當時的形勢是:孫吳聯盟破裂於外,黃元之亂興起於內,劉備病危將亡,劉禪庸弱才少。蜀國處於危亡之秋。在此危急時刻,劉備意識到,隻有諸葛亮才能力挽狂瀾,拯救蜀漢。此刻,君臣間的信任升華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果不才,君可自取。這番話,可以說是把整個蜀國及對後繼者的處置大權全都交給諸葛亮了,對諸葛亮的信任達到了極點。陳壽對此評論說,劉備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而對劉備的至誠至公之托,諸葛亮接受得極有分寸,他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斷之以死。

所謂股肱之力,即大臣輔佐君主之力,諸葛亮隻答應他能夠做到的事,這從諸葛亮與劉備交往的角度看,不是溫不增華的表現嗎?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攻入荊州,當此之時,劉琮降曹,劉備大敗於當陽,被迫放棄向江陵進發的計劃,而孫吳對於抗曹態度分歧,猶豫不決。在這危急時刻,諸葛亮隻身前往江東,促成孫劉聯盟,取得抗曹勝利。諸葛亮在江東期間,張昭有意讓諸葛亮留下來,而諸葛亮卻堅決不肯留下。對此,南朝劉宋史家裴鬆之說:觀亮君臣相遇,可謂希世一時,終始之分,誰能間之?諸葛亮的這種態度,不是不改葉的士之相知嗎?夷陵戰敗,劉備去世,諸葛亮再一次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不也是對交往能貫四時而不衰,曆夷險而益固生動的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