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轉弱為強,為了重建新的兩路夾攻中原的鉗形攻勢,也為了實現興複漢室,重返舊都的理想,諸葛亮從建興六年(228年)起一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逝世,進行了五次北伐曹魏的戰爭。以弱攻強,以征對守,糧運不繼,用人失誤,悲觀情緒一度蔓延,敵方主帥棋逢對手……總之,諸葛亮麵臨種種不利和挫折,但諸葛亮沒有退縮,而是北伐出兵不已。若不是天年不永,諸葛亮肯定會仍將北伐繼續進行下去。有人認為,諸葛亮《後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說法調子低沉,情緒悲觀。其實不然,這正表現了他自強不息,知難而進,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道德情操。這種道德情操,前繼屈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後啟王安石殫吾力而不能致死,可以無悔矣的情懷。諸葛亮表現的自強不息,知難而進,百折不撓,鍥而不舍,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道德情操,一直被後世之人所讚頌。今人王文德有一首《沁園春?過襄陽懷武侯》寫得好:
漢祚艱難,四起群雄,虎視帝京。看董曹亂國,王綱不振,民於水火,地陷天傾。喜有隆中,臥龍待出,濟世胸懷百兵。匡先主,更連呈抗魏,眾誌成城。
南征北伐勞形,上兩表宏文蕩激情。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私無畏,千古豪英。六出祁山,嘔心瀝血,禳鬥營中殞巨星。千秋後,吊武侯不朽,萬載流馨。
這是後人對諸葛亮匡世濟民人生價值取向的肯定,對諸葛亮聰明睿智的欽敬,對諸葛亮知難而進、自強不息、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情操的景仰。
2.大德者建大功,大功者現大德
對於政治家而言,功德確係一體。有崇高品德的人方能建立造福百姓的真正大功;在建立的為百姓造福的真正大功中,方能顯現出來一位政治家的崇高品德。在這種功德一統中,正體現出傑出政治家的智慧。諸葛亮正是如此。
三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在此期間,各國人才輩出,疆土開拓,政治修明,經濟發展。如果同東漢末年政治腐敗,軍閥混戰,經濟破壞,民不聊生相比,無疑是曆史的進步。促成三國形成是兩大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後者乃是孫劉聯合抗曹的結果,其關鍵人物便是諸葛亮和魯肅。此後,才有曹、孫、劉的三分荊州,劉備的西進,蜀漢的建立,三國鼎立才得以形成。顯然,諸葛亮的曆史功績,首先表現在他在三國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人們常將功德二字聯用,大德者建大功,大功者現大德。諸葛亮的大功,體現了他政治家高瞻遠矚、以天下為己任的品德。
諸葛亮一生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對蜀漢的治理。在這裏,我們不再重複那些具體的事例,隻想引幾段後人的評價。
西晉時著名的史學家陳壽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又說:及備(指劉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不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對一位政治家的治國成效,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在我國封建社會一千餘年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陳壽以治史嚴謹著稱,又為蜀人蜀吏,而後又在晉朝為官,其處境不容許也無必要拔高諸葛亮,因而他對其治國才幹和實效的評論,應最具有權威性。評論中說諸葛亮治蜀,講究實效,廉潔奉公,勤政愛民,賞罰嚴明,立信於民,這不正是諸葛亮的優秀品德嗎?
當代著名的史學家範文瀾先生在評論諸葛亮治國時說:他在主觀上的努力,確是達到了無以複加的高度,凡是封建統治階級可能作到的較好措施,他幾乎都做,因此,他所治理的漢國,在三國都是最有條理的一國。通過這段評論,我們看到了一位封建時代的政治家嘔心瀝血、勤政為國的形象,這不也反映出諸葛亮的優秀品德嗎?
諸葛亮在軍事上也是有功可述的。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眾南征,幾個月內,便將南中之亂平定。諸葛亮的南征,是封建統治者對少數民族戰爭中殺戮最少的一次。在南征中,他堅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對少數民族進行心理征服,使得少數民族渠帥大為感動。孟獲在諸葛亮的心戰加兵戰的攻勢下,向諸葛亮表示:南人不複反矣。擊潰南中的叛亂武裝要用軍事力量,但讓南中之人永不複反,讓南中之人心服口服,世代懷念,恐怕就要歸於仁德的力量了。他提卒10萬遠進魏境,與著名軍事家魏國司馬懿所統20萬大軍對抗。在對抗中,蜀漢軍一直處於主動進攻地位,魏軍卻處於被動防守地位。在兩軍長期對抗中,使魏統帥畏蜀如虎.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卻保持頭腦冷靜,他對祝賀他取勝的人說: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在諸葛亮看來,用兵的目的,是使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百姓脫離於豺狼之口,不再使人死於戰亂。這正體現了諸葛亮的仁愛之心。在北伐曹魏的戰爭中,諸葛亮慎而又慎,拒絕任何懸危計劃,決不拿士兵的生命冒險,不用蜀漢的軍事力量作賭注。在他的生命最後時刻,還安排了周密的撤軍行動,保存了國家的有生力量,這不也體現了他公忠體國的品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