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修身養德其儉逼下(2)(2 / 3)

綜觀諸葛亮的言、行、功業,處處體現著他的優秀品德。這些優秀品德,深入研究起來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充滿了凜然正氣,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南宋文天祥把這種浩然之氣說成是浩然正氣。他在《正氣歌》中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說浩然,沛乎塞蒼冥。

正對邪而言,正氣者,不可侵犯之氣也。

諸葛亮的思想品德中,就有這樣凜然不可侵犯的東西。

他的政治思想不可侵犯。諸葛亮把興複漢室,統一全國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一生始終為這個理想而奮鬥。夷陵戰敗,劉備新亡,蜀漢麵臨著嚴重的危機。這時候,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仆射諸葛璋等人,紛紛寫信給諸葛亮,陳說天命人事,勸他舉國歸藩曹魏。這實際上就是要他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對此,諸葛亮作《正議》一文作答: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鑒,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即陳崇)、竦(即張竦)稱莽(即王莽)之功,亦將逼於無禍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於陽平,勢究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篡。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即蘇秦)、張(即張儀)詭靡之說,奉進NFDA3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又《軍誡》說: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製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幹擬者哉!

這是一篇援古證今、凝煉深沉、義正辭嚴、凜然不可犯的正氣歌。

他的忠貞不渝不可侵犯。諸葛亮受劉備遺托輔政,祭由劉禪,政由葛氏.事無巨細,皆亮專之.能夠有這樣的權力和地位,對一般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這個吸引力就是再向前邁一步,即位稱尊,創立個人的家天下。遠的不說,就說禪代漢帝的曹氏、禪代曹氏的司馬氏都是如此。然而這種吸引力在諸葛亮麵前卻像磁石遇到玻璃,沒有絲毫作用。他一如既往,克盡臣禮,戮力國事,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在此期間,李嚴曾勸他加九錫,向至尊之位靠攏,諸葛亮卻義正詞嚴地回答: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這個回答,充分地表現了邪惡不可侵犯的凜然正氣。對此,古人評論說:至於職為臣,行為如君,其名近嫌也;位為君,事臣如父,其形近猜也;不然昔周公賦《鴟鴞》之詩,成王啟金滕之誥,此雖大小有異,托付不殊,竟能上不生疑心,下不興流言,苟非誠信結於人,格於神,移於物,則莫能至是。這種不追求個人地位,一心為國的凜然正氣,至今看來仍感人至深。

他的做人原則不可侵犯。範文瀾先生說:諸葛亮的行為在封建時代,道德標準是很高的。諸葛亮對己要求標準很高,但對別人則主張用人所長,容許別人存在某些不足。如法正心地不寬,李嚴善營私產,何不持節儉,魏延高傲自大,楊儀心性狷狹。諸葛亮在同其相處或任用他們時,雖不加以苛求,但從修身角度上,對這些人的毛病卻防範極嚴。諸葛亮在與他們長期交往中,隻有對其批評幫助的記載,絕無沾染半點惡習。諸葛亮的立身原則是凜然不可犯的。

第二,諸葛亮的品德表現為一種宏仁大義。這種宏仁大義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仁之大。裴鬆之在評論諸葛亮隱居隆中躬耕而不北上中原發展時說:以諸葛亮之鑒識,豈不能自審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誌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遊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能沉翳哉!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於餘哉!

苟不患功業不就,道之不行,雖誌恢宇宙而終不北向者,蓋以權禦已移,漢祚將傾,方將翊讚宗傑,以興微繼絕克複為己任故也。孔子講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從而達到使天下之民歸心的目的。天下之民歸心,即天下之民歸仁。因為在儒家看來,隻有大仁才是民心所歸者。克複即克己複禮,這是被孔子直接稱為是仁的事情。諸葛亮以興微繼絕克複為己任,追求的顯然是儒家的大仁。他把興複漢室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並為此奮鬥一生。我們不能把興複漢室的主張簡單理解為要恢複東漢的統治,要開曆史的倒車。因為東漢,也有前期與末期的區別,有其興盛與衰落的時期。對於親小人,遠賢臣的桓、靈之世,諸葛亮是歎息痛恨的。他所向往的,是光武中興那樣統一、強盛的漢朝。史載光武帝劉秀雖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其後的孝明帝,遵奉建武製度,無敢違者,在其當政時,吏稱其官,民安其業,遠近肅服,戶口滋殖焉。孝章帝時,平徭簡賦,而人賴其慶,又體之以忠恕,文之以禮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