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修身養德其儉逼下(2)(3 / 3)

這三段記載,正是東漢光武中興後社會統一、安定、強盛的寫照。統一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安定是人民的迫切願望,強盛符合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諸葛亮所追求者,正反映了曆史的進步,反映了他那博大的仁愛之心。第二層意思是仁之廣。諸葛亮的仁愛是表現在多方麵的。他治理蜀權,主張薄賦斂,無盡民財,使得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體現了對百姓的仁愛;他征伐南中時,以心戰為上,堅持對少數民族實行安撫政策,體現了他對少數民族的仁愛;他對被迫投降曹魏的將領黃權的家屬實行保護政策,不搞株連滅門,體現了他憐愛無辜;他對因犯錯誤被罷官流放的李嚴的兒子不搞歧視,依然任用,並勉勵他為國立功盡力,體現了對晚輩的仁愛;他對魏延、楊儀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廢,體現了對人才的嗬護之愛;他對張裔與楊洪鬧個人意氣嚴加批評,又加訓導,體現了對下屬的仁愛。尚馳《諸葛武侯廟碑銘序》說:大勳未集,行師而殞,戎狄野祠,氓庶巷祭,遺愛所使,豈求而得之?這裏深刻揭示了諸葛亮的仁愛精神與人們對他的懷念的因果關係。

第三,諸葛亮的美德具有一種循名責實的躬行特點。

東漢末期,社會黑暗,政治腐敗,一些封建官僚和無行士人,既要過奢侈糜爛生活,又想撈取好的社會名聲,在道德倫理上十分虛偽。他們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不食君祿,而爭奢沽之利,不受小官,而規卿相之位。當時流行一句諺語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策良將怯如雞。這種虛偽的道德已經完全喪失了對人們行為規範的約束力。曹操反其道而行之,公然求舉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這固然是出於曹操代漢的政治需要,但同時反映了虛偽的道德已不得人心。

諸葛亮提倡對蜀漢政權盡忠,自己雖受劉備遺托,集蜀漢大權於一身,但始終兢兢業業,將全部精力貢獻於蜀漢的事業。他以自己的忠誠無私之舉,使蜀漢上不生疑心,下不生流言,保持了最高統治集團的和睦與穩定。

他提倡為官要廉政愛民,自己則蓄財無餘,妾無副服.始終保持儉樸的生活作風。

他提倡為官要勤政,自己則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甚至自校簿書,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

他提倡講信義,自己則賞罰必信,決不朝令夕改,決不因親疏恩仇而改變賞罰標準。

他要求後主開張聖聽,勿塞忠諫之路,自己則多次下教令,讓部下指出批評自己的缺點。

正因為諸葛亮的美德具有循名責實、躬行實踐的特點,所以,他的品德最令人信服,最具有感染力,最具有說服力和號召力。

他的品德征服了蜀國的君臣百姓,也征服了敵國的上上下下。百姓心存諸葛,無論是古是今。就其當時而言,自身的品德的征服力作為定國安邦的助力(至少在客觀上如此),不失為一種智慧;就其後迄今的深長曆史而言,同樣他的品格也為萬世所敬仰,而他的品德中所內蘊的智慧,其外在的積極效用,也足資曆代治國者汲取參照。

3.嚴儉治家,以儉致靜

諸葛亮一生追求淡泊與寧靜.然而,這是為了明誌和致遠.他的道德與智慧總是膠溶一體。他作為一位危世的傑出政治家,主客觀都對他提出了此種要求。〖HT〗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主張的社會活動的四個層次。諸葛亮除了平天下因受當時曆史形勢、曆史條件所製約以及因自己早殤沒有實現外,其它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的修身,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這些優秀美德,使得諸葛亮的形象曆千年而不毀,至今仍熠熠生輝。

他的治國,凡是封建統治階級可能做到的較好措施,他幾乎都做,因之……他所治理的漢國,在三國都是最有條理的一國。

此節專講他的治家。

治家嚴格,是諸葛亮治家的一大特點。

在早年,諸葛亮同其弟均,一起流離,對其倍加愛護。入蜀後,亮身為丞相,絕不以權謀私,對其弟要求甚嚴,故官位不顯。諸葛亮北伐,以將軍向龐為中都督,掌宿衛禁軍實權。

而諸葛均為長水校尉,名義上為禁衛軍長官之一,但為閑職,故終身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