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修身養德其儉逼下(3)(2 / 2)

喬(指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穀中。 作為一國丞相之子,絲毫沒有特殊,而是和諸將之子同甘共苦,為國盡力,這不正體現了公忠體國的諸葛亮一片愛子之心麼!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諸葛亮為他取名諸葛瞻,字思遠,意思是讓兒子高瞻遠矚,誌存高遠。聯係前麵所引《誡子書》,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同樣是對諸葛瞻的希望與要求。諸葛瞻自幼聰慧過人,一般為父者見兒子天資聰慧恐怕要喜不自禁,而諸葛亮卻擔心兒子因聰慧過人而放棄了後天努力,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流露出這樣的憂慮:

瞻(即諸葛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HK〗諸葛亮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東漢末年,孔融在河南尹李膺家中作客,時年十餘歲,卻表現出超眾的智慧,被譽為異童子。而太中大夫陳煒聽說後,不以為然地說:人小時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陳煒用這個現象套在孔融身上當然不適宜,因為孔融小時聰明,長大後亦出眾。但從陳煒的態度看,小時了了大亦未必奇的現象是大有人在的。究其原因,恐怕與自恃聰明而放棄後天努力有關。為了避免兒子恐不為重器,諸葛亮對諸葛瞻要求很嚴,在北伐曹魏的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教育兒子。史載諸葛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這說明,諸葛瞻在諸葛亮逝世後一直到長大成人,一直保持著才思敏捷、多才多藝的優點。這當然是他勤於學習,不斷進行後天努力的結果,而這與諸葛亮對他進行嚴格要求與訓練是有很大關係的。在諸葛亮的嚴格要求與影響下,諸葛瞻不但勤奮學習,而且也繼承了其父諸葛亮忠於國家的優秀品質。據史書記載,蜀漢景耀六年(263年)冬,曹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今甘肅文縣西白龍江北岸)沿一條與古景穀道大體平行的小路向東越摩天嶺,徑趨江油。任蜀漢衛將軍、平尚書事的諸葛瞻督軍至涪(今四川綿陽市)抵抗,因江油守將降魏,瞻退還綿竹(今四川綿陽市西南),阻擊艾軍。鄧艾派人給諸葛瞻送信勸降,並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而諸葛瞻拒不投降,他斬殺來使,與鄧艾軍大戰,戰死在沙場,時年37歲。與諸葛瞻同時陣亡的還有他的長子諸葛尚。諸葛瞻的壯舉,被晉人幹寶譽為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誌,忠孝存焉。甚至敵國的皇帝也稱讚說: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諸葛亮家一門三代忠烈,當與諸葛亮對子女的教育影響有密切關係。

諸葛亮不但對自己的子女要求很嚴格,對他的親戚也非常關心愛護。他給外甥寫的《誡外甥書》說:

夫誌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誌,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谘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誌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手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諸葛亮諄諄告誡他的外甥,要有高尚遠大的誌向,要能屈能伸,不為小事煩惱,廣泛學習別人的長處,要有堅強剛毅的意誌,要有振奮昂揚的精神。

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自幼才學過人,敏思捷對。孫權對他很器重,欲任他為節度官,典掌軍糧。諸葛亮知道後,立即給吳國大臣陸遜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家兄年老,而恪(即諸葛恪)性疏。今使典主糧穀,糧穀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孫權見到這封信後,便改變了主意,沒有讓諸葛恪典主糧穀。大凡做長輩的,都願意晚輩有大出息,被人重用。但諸葛亮深知自己侄子性格粗疏的毛病,認為他擔典糧重任,會出差錯,不但誤了國家,也會害了自己。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諸葛恪的真切愛護。

治家以儉,是諸葛亮治家的又一特色。

諸葛亮身為一國丞相,在家庭生活上卻十分儉樸。他給李嚴的信中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清人張澍對此感慨道:侯之妾乃無副服,其儉德可師矣。諸葛亮家庭生活的節儉,從他給後主的表章中也可反映出來,表章說:

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才,以負陛下。

從上述一信一表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治家以儉的特點。

如果是一個一般人,治家儉約可能隻具有個人和家庭的意義。但諸葛亮不是一般庶民百姓,他的治家儉樸,意義要超出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