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1章 震古爍今者,如斯而已(2 / 2)

曾國藩28歲考中進士就把立德當做日常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他堅持每天記日記,對自己一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正是“日三省吾身”。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記裏說,昨晚做了一個夢,夢到別人得到一筆額外的好處,自己很羨慕;醒來之後對自己痛加指責,說自己好利之心如此嚴重,做夢居然夢到,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飯,席間得知某人獲得一項分外收入,心裏又是羨慕。他在日記裏寫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謂下流”。

最為可貴的是,從31歲所開始的修身,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在此後的30年中,即便身為軍事統帥,每天在殺戮聲中度過,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可以說,立德是曾國藩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的立功是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分不開的。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的太平天國起義已席卷大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不堪一擊的武裝隻是應付,然後就是潰退。因此,在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武裝拯救朝廷時,曾國藩的湘軍就橫空出世了。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親戚、朋友、師徒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湘軍。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盡酷刑,因殺人過多,被稱為“曾剃頭”、“曾屠戶”。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凶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因而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官居一品。

對朝廷的腐敗衰落,他洞若觀火。在嚴重的內憂外患而大多數士大夫沉湎於義理考據之時,曾國藩則在思索,他對中西邦交也就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麵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借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麵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於是那場轟轟烈烈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運動就在他的倡導下開始了,曾國藩跑在前邊設立軍械所、建製造局等,又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使中國曆史運動與世界近代化運動合流,中國曆史由此走上一個新的階段。梁啟超說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應該不為過吧。

曾國藩生前封侯拜相,滿族榮華,死後沒有留下什麼財產田地、金銀珍寶,留給子孫後代的,隻有一樓富厚的藏書、一道著名的遺囑。

【名家巡禮】

李鴻章,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安徽合肥東鄉(今肥東縣)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雖然幾乎所有的賣國條約上都有他的簽名,但是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可以說李鴻章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梁啟超曾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