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養企業的自我淨化能力
透明管控的精髓在於培育企業的自我淨化能力,企業隻有具備這種能力,才能保證透明管控的持續性和有效性,才能使企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實力。
記得上小學的時侯,每天都要經過一條小河。每到傍晚,那裏的村民,不管男女老少都會聚在河邊,洗刷物件。到了夏天的時候,河濱裏更是熱鬧,洗的洗、刷的刷、遊的遊,把河裏的水搞得一片歡騰。每當人們洗刷完畢離開河邊之時,河裏已是混濁一片了。可奇跡總是每天在發生,當你第二天清晨再經過那裏的時候,你會驚喜地發現,河水依舊是那麼的寧靜和清澈。那時,幼小的我產生疑問:河裏的水怎麼會在清晨變得清澈、透明呢?後來,等自己大了,學到的知識多了,就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河水是活的,具有多種微生物的自我淨化能力。
同樣,企業也要像河水一樣具有自我淨化能力,那麼,就需要管理者把企業的“微生物”(員工)協調和管控好,管理者首先應該承認並學會欣賞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的差異性,因為企業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員工多樣化的差異性,並將其揉合成一種向心力。
比如在能力差異上,能力強的員工恰恰在能力較弱的員工那裏獲得自信感,而能力差的員工又以能力強的員工為榮耀,並從中獲得安全感。雙方的差異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著一種彼此依賴和滿足的關係。這樣,使得每個員工在團隊中都發揮其作用,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有助於每個員工進行自我管控,使得企業獲得一種自我淨化的能力。
五、陽光管理
所謂的陽光管理,其實與透明管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某種程度上說,陽光管理就是透明管控的縮影,我們有必要來具體了解一下。推行“陽光管理”,讓企業管理更加科學規範、使企業管控過程中的權力見著於陽光,透明、公開、公正,杜絕官僚主義體製,這正是現代企業製度的基本特征和集中體現,也是建設現代企業的內在要求。具體要求管理者通過“四抓”務求實效:即抓引導,形成共識;抓典型,分類指導;抓規範,穩步發展;抓檢查,跟蹤落實。陽光管理是切實有成效的。
管理者可以在企業內部設立“陽光管理”宣傳欄上,將員工關心的相關問題公布於榜上,讓大家看後明明白白,架起一座管理者與員工溝通的橋梁。凡是涉及員工切身利益的事項和員工反映問題的結果,一律在“陽光管理”宣傳欄張貼公布,自覺接受職工們的監督和質詢。員工是企業的最重要的資源,他們的意願和利益,應當加以足夠的重視。
如果員工不願意當麵講清的話,還可專門設置反映問題記錄本,每天有專人負責收集整理員工反映的問題和建議,做到員工所反映事項日日有整理、每周有反饋,每旬有改進、每月有落實。如果員工反映的問題在部門權限範圍內而沒有得到解決的,將追究部門負責人的責任,把一切矛盾、不規範的事件化解在底層,消滅在底層,確保員工和企業的利益都不受損害,實現雙贏。
【透明管控實際操作案例】
透明管控是一個長期的係統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正因為如此,在實際工作中,管理者要時刻維護透明管控的長期性,有效性。很多時候,像古語說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是說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以告誡人們為人做事要善始善終。的確,在日常具體的企業管控中,管理者對有些事情開頭很重視,很正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的變化,包括人的主觀故意以及意識的疲勞,重視程度就會慢慢發生質的變化,最終導致執行力下降,即所謂“虎頭蛇尾”,最後隻剩形式,而無實際內容。
所以管理者要善始善終地推進透明管控。我們來看筆者熟知的一個企業所進行的透明管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