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評估和獎懲(4)(2 / 2)

安利在全國有60個地區中心,2000名員工,每個月各地地區中心和安利總部都要召開一次員工大會,所有的高層經理都會利用這個機會和員工見麵,聽取員工意見。許多問題,大家坐下來溝通一下,馬上就能解決掉。人力資源總監會出現在不同地區的會場上,隨時了解員工的動向,並把安利的使命傳達給每一位員工。

管理者還可以綜合運用現場指導、培訓、交流會、內部刊物、業務競賽等多種形式,來進行精神激勵,使員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型團隊。

【案例鏈接】

聰明的經理

一家生產蒸製饅頭類的食品公司,近段時間因質量問題銷售銳減。經理親自去車間嚴把質量關,但無濟於事,工人也一致說他們從未偷工減料。怎麼才能調動職工積極性,這是經理必須馬上解決的問題。

經理深思熟慮後,終於想出了個辦法,他將原先一起工作的工人分成兩組,一組為甲班,一組為乙班,在他們各自蒸製的袋子上印上班別,上午是甲班工作,下午是乙班工作。

乙班工作下午上班的時候,發現車間黑板上寫著一句話:“今天甲班生產的產品質量很好,銷量大增。”乙班工人心中不服,更加努力工作。第二天甲班上班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句話,隻不過黑板上的甲班改成了乙班。甲班頓時鬥誌高揚,齊心協力要超過乙班。

在每周一次的例會上,經理總是輪流著稱讚甲班和乙班,給人一種兩班始終不分上下的感覺。甲班和乙班都想以絕對優勢超過對方,所以競爭一直在進行,人們交口稱讚:甲班的饅頭鬆軟、可口;乙班的饅頭有勁、耐吃,兩班不相上下,各有優點。同時經理也給兩班表現特別優秀員工以物質獎勵,鼓勵班組內的良性競爭,公司於是日益興旺起來。

三、內激勵與外激勵相結合

赫茨伯格認為,在激勵中可區分兩種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前者是滿足員工生存安全和社交需要的因素,其作用隻會消除不滿,不會產生滿意,屬於創造工作環境方麵,叫做外激。後者是滿足員工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具有激發力量,可以產生滿意,屬於工作本身方麵,叫做內激。它所產生的工作動力遠比外激深刻和持久。因此,管理者應把外激和外激結合起來,而以內激為主,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作的報酬就是工作本身!”管理者必須為員工尋求工作的內在意義,也就是要為員工創造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員工體會到工作的內在價值與意義,才會真正為了這份工作而積極努力,發揮自己的最大力量。另外,管理者也要注意尊重每一個員工,為你的員工著想,就像鬆下所說的那樣,把員工當“顧客”一樣來看待,事實也證明,在工作設計中考慮員工的因素越多,對員工的激勵效果就越強。

有一天晚上,索尼董事長盛田昭夫按照慣例走進職工餐廳與職工一起就餐、聊天。他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以培養員工的合作意識和與他們的良好關係。這天,盛田昭夫忽然發現一位年輕職工鬱鬱寡歡,滿腹心事,悶頭吃飯,誰也不理。於是,盛田昭夫就主動坐在這名員工對麵,與他攀談。

幾杯酒下肚之後,這個員工終於開口了:“我畢業於東京大學,有一份待遇十分優厚的工作。進入索尼之前,對索尼公司崇拜得發狂。當時,我認為我進入索尼,是我一生的最佳選擇。但是,現在才發現,我不是在為索尼工作,而是為課長幹活。坦率地說,我這位科長是個無能之輩,更可悲的是,我所有的行動與建議都得科長批準。我自己的一些小發明與改進,科長不僅不支持,不解釋,還挖苦我賴蛤蟆想吃天鵝肉,有野心。對我來說,這名課長就是索尼。我十分泄氣,心灰意冷。這就是索尼?這就是我的索尼?我居然要放棄了那份優厚的工作來到這種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