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2 / 2)

二、虛構或臆造的故事

在許多外國作家和理論家的筆下,多次記述過小說是什麼這個命題,他們所下的定義,是非常有趣的。

英國著名女作家伊麗莎白.鮑溫在《小說家的技巧》一文中說:“小說是什麼?我說,小說是一篇臆造的故事。但是故事盡管是臆造的,卻又能令人感到真實可信。真實於什麼?真實於讀者所了解的生活……所以我認為,一本小說,必須經得起成年人的現實感的考驗。”當代法國新小說派(他們想通過“反傳統”來擺脫本世紀以來法國出現的小說創作危機,但事實上他們是在形式與技巧上作實驗性的探索)著名作家米歇爾.布托爾說:“小說是模仿真實的虛構。”

鮑溫認為小說是“一篇臆造的故事”,布托爾認為“小說是模仿真實的虛構”。一個講“臆造”要符合真實,一個講要照真實去虛構,真可謂殊途而歸。仔細分析他們的論點,包含著三層含意:①小說要虛構;②要有故事;③要符合生活的真實。

英國作家阿比爾.謝.括利說:“小說是用散文寫成的具有某種長度的虛構故事。”愛德華.摩根.福斯特認為,括利“這個定義對我們來說,已足夠了。我們也許可以把‘某種長度’補充為不得少於五萬字吧。任何超過五萬字的虛構的散文作品……均可稱其為小說。”(《小說麵麵觀》第3頁)這個觀點,跟上麵的兩位作家是一致的,隻是又補充了兩條:①小說要用散文寫成;②對長度作了具體界定。不過,福斯特把長度絕對化了,反將小說的外延大大縮小了。

日本著名作家菊池寬則從另一個角度,即社會學的角度,給小說下了定義。他說:“小說是人生的活史地。”他所說的“活史地”,是廣義的曆史和地理,也就是囊括時間(史)和空間(地)的活的人生。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作者僅著眼於內容所做出的結論,並不是小說所獨具的。因為電影、電視、戲劇和傳記,同樣會是“人生的活史地”。

蘇聯著名文藝理論家別林斯基對小說特征所作的表述,是這樣的:“它結合了一切其它類別的詩,既有作者對所描寫事件的感情的吐露——抒情詩,也有使人物更為鮮明而突出的表達自己的手段——戲劇因素。其它類詩所不能容忍的旁白、議論和教訓,在長篇和中篇小說裏都有合法的地位。”(《別林斯基論文學》第201頁)別林斯基著眼的是藝術表現,認為小說既有抒情詩的因素,也有戲劇的因素,還有其它詩體所包容不了的藝術手法。小說是綜合藝術,它對各類詩進行了有機的融合,使之成為一種典型的敘事文學和典型的寫人文學。它的直接使命就是刻畫人物,敘述事件的發展過程,展示環境,描繪具體可感、豐富多彩的生活圖景。

三、小說的科學定義

別林斯基的精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小說的特征。給我們以啟發,使我們比較容易的對小說作出比較全麵允當的概括。那麼,什麼是小說呢?簡而言之: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它運用散文化、詩化的文學語言,以人物形像或心態、感覺、印像的刻畫為中心,運用詩意的、戲劇化的手法,通過一定的故事、情節及場景、生活片斷、感情(意識)斷層的具體抒寫,從而表達作家的觀點、感受和愛憎(主題)。

這便是我們為小說所下的定義。

第二節 小說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小說與外國的傳統小說,是在互不聯係、氣候各異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並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但中外小說的起因,卻是相同的。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曆史變遷》一文中說過:“我想在文藝作品發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詩歌在先,小說在後的……人在勞動時,即用歌吟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則到休息時,亦必要尋一種事情以消遣閑暇。這種事情,就是彼此談論故事,而這談論故事,正是小說的起源。”這段精辟地闡明小說起因的話,不僅適用於中國小說,同樣也適用於外國小說。

一、中國小說的起源與發展

我國優美的上古神話傳說,富蘊哲理的先秦寓言故事,情節生動的史傳作品,是小說產生的肥沃土壤。我國古代神話傳說,內容豐富,有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誇父逐日,羿射九日,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都是如此。這些神話傳說,有人物,有粗略的情節,甚至有一定的環境描繪,自然成了後世小說產生的沃土。六朝小說《漢武帝內傳》與神話傳說《穆天子傳》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清代小說《鏡花緣》的藝術構思和某些素材,就來自《山海經.海外經》。連現實主義小說頂峰的《紅樓夢》,也以女媧補天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