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後,下令各州、郡,想辦法利用戰爭間隙讓老百姓休養生息,鼓勵農業生產。陸遜建議各位將軍帶頭廣開農田,孫權不僅給予支持,而且身體力行。他與太子親自耕種分配的田地,把拉車的八頭牛分成四對進行農耕。孫權還組織過艦隊航海至夷州,也就是現在的台灣。
魏文帝曹丕曾問吳國使臣趙谘:“你說吳王孫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有什麼具體內容嗎?”趙谘回答:“在眾多平凡的人當中選用了魯肅,這是吳王超眾的智慧;在眾多平凡的軍人中,越級提拔呂蒙,這是吳王的明智;俘虜到了於禁而不加害於他,這是吳王的仁義;奪取荊州,兵不血刃,這是吳王的智慧;占據江東,虎視天下,這是吳王的雄才。”這段評價是很能說明孫權的為人與政績的。毛澤東對孫權也很讚賞,他非常喜歡吟誦辛棄疾的《南鄉子》,有時還故意把最後一句改為“當今惜無孫仲謀”,表達了他對一代豪傑孫權的讚賞之情。
三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此典出自《晉書·謝立傳》:“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這段文字,是“風聲鶴唳”這個典故的最早記載。意思是苻堅的潰敗之兵,聽到風聲和鶴叫,以為是追兵呼喊。形容疑懼驚慌,一有風吹草動,神經便極度緊張。
故事說的是太元八年,就是公元383年的秋天。秦主苻堅一聲令下,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向晉地進發,首尾連綿一千多裏,蔚為壯觀。
當時晉國隻有八萬將士,苻堅想以強淩弱,一舉消滅晉國。然而,真正的悲劇開始了。苻堅遭到了弱小的晉國強有力的抵抗。
晉國的丞相謝安親自統領八萬水陸精兵,指揮抗敵。他命龍驤將軍胡彬帶五千水軍,星夜增援壽陽;命謝石、謝玄率大軍北上。
當胡彬的五千水軍行到硤石(今安徽鳳台縣西南)的時候,壽陽已在兩天前被苻融攻陷。與此同時,慕容垂也攻占了鄖城(今湖北安陸縣)。胡彬當機立斷在硤石駐紮。
硤石是淮河上的一個重要關隘。胡彬的部隊剛剛紮好營寨,秦軍蜂擁而來,將胡彬的五千人馬團團圍住。
秦軍一麵圍攻硤石,一麵調派大將梁成率五萬人馬搶占洛澗(今安徽懷遠縣東南,洛水與淮水的彙合處)。胡彬頓時感到事態嚴重。要是秦軍拿下了洛澗,便擋住了晉軍北上抗秦的路線,硤石也就孤立無援了。他幾次率軍突圍,但均被強大的秦軍擋住,更嚴重的是,部隊的糧秣也快沒了。
在這緊急關頭,胡彬一麵派人去求救兵,一麵迷惑敵人。他讓部隊三五成群地在山坡上篩土,裝進麻袋。秦軍一看,以為晉軍在篩糧食呢!便認為晉軍兵精糧足,放慢了進攻。
說到這裏,得提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叫朱序。朱序本來是東晉的將領,曾任梁州刺史,後鎮守襄陽。四年前,秦軍攻打襄陽時,由於他手下的將領叛變,襄陽被攻陷。朱序被俘後,苻堅讓他當了秦國的尚書,朱序雖然在秦國為官,卻“身在秦營心在晉”。
苻堅想利用朱序前去勸降東晉將領。誰知朱序將秦軍的作戰計劃和盤托出,並獻計說,苻堅雖然擁有百萬大軍,但戰線過長,大部分軍隊尚在進軍途中,先鋒部隊不過三十萬人,如果先發製人,突然襲擊,將先鋒部隊一舉擊潰,就能挫傷秦軍的銳氣,扭轉戰局。倘若等到秦軍全部人馬到齊,恐怕晉軍再也沒有回天之術了。
晉軍經過討論,認為朱序的計謀是眼下惟一克敵製勝的法寶。他們當即組成五千人的精銳先鋒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渡過洛澗,向秦軍兵營發動了猛烈的攻擊,混戰中斬殺了秦軍大將梁成。主將一死,群龍無首,秦軍四散逃命,他們自相踐踏,溺死者不計其數,緊接著,晉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了硤石之圍,把秦軍逼過淝水。
三戰俱敗,秦軍銳氣頓消。為搞清楚晉軍的虛實動向,苻堅讓眾將陪他登上壽陽城頭察看。目極之處,旌旗獵獵,殺聲震天。他問苻融,晉軍到底有多少人馬?苻融說大約有十多萬。苻堅忽然驚叫著說:“你看,那邊山上不都是晉兵嗎?”眾將一看,隻見八公山上,影影綽綽。苻堅不禁失聲叫道:“隻這一處就有十萬之眾!”其實,他將山上的草木當成了晉軍。這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草木皆兵”典故的源頭。
秦、晉兩軍在淝水對峙。晉軍為趕在秦軍到齊之前一舉擊敗秦軍,便派人給苻融寫了封信,信中說:你們能否往後撤出一箭之地,騰出一塊交戰的地方,讓我們渡過淝水,再決一勝負。苻融拿著信找苻堅,苻堅心生一計,決定讓晉軍渡河。許多將領強烈反對。苻堅卻說:“兵不厭詐!兵書上講‘半渡擊之’,難道這個道理你們也不明白?”
苻堅是想將晉軍放過淝水一半的時候再攻擊,把晉兵消滅在淝水之中。哪料想,晉軍一過河,懼戰的秦兵豈能抵擋得住!千軍萬馬隻顧逃命,死傷不計其數。苻堅夾在潰逃的隊伍中,奪路而去,耳邊傳來尖厲的風聲和鶴群的叫聲,都以為是追來的晉軍。這就是“風聲鶴唳”的典故,用以形容秦兵的驚慌失措。晉軍窮追猛打,直到收複了壽陽才收兵。
弱小的晉國,以八萬之師,打敗了秦國的百萬大軍,創下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看來,兵不在多而貴在精。
三三、三箭定天
“三箭定天山”這個典故,出自《舊唐書·薛仁貴傳》。原文是這樣的:
薛仁貴“領兵擊九姓突厥於天山……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複為邊患”。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薛仁貴在衛戍天山。發三箭射殺三人,威懾敵營,敵人俯首請降。後人以此喻指武將的武藝高強和功勳卓著。
關於這個典故,曾有一種說法:貞觀十九年,高麗國發生政變,一個名叫泉蓋蘇文的酋長,殺了國王高建武及官員一百多人,並攻打新羅和百濟。
這兩地派使者向唐朝求救。三月,唐太宗率大軍親征。雙方經多次激戰,未分勝負,戰爭處於膠著狀態。
在一次戰鬥中,薛仁貴身著白色鎧甲,騎一匹白馬,揮舞著方天畫戟,衝入敵陣,所向披靡。當時,太宗在高處觀戰,對薛仁貴的驍勇十分讚賞。戰鬥結束後,太宗召見薛仁貴,封其為遊擊將軍,賜給金帛。
這個故事,經後人演繹,竟張冠李戴,甚至編造出一些所謂東征的荒唐故事,在民間流傳。大概的意思是說,“三箭定天山”的地點是在遼寧省鳳城縣的鳳凰山,山上有兩塊巨石交疊,遠遠看去,有個比一間房子還大的孔,說這就是當年的“箭孔”。其實,這是謬誤。薛仁貴在天山作戰,應是十五年後的事情。故事發生在唐高宗顯慶年間,薛仁貴當時任鐵勒道行軍副總管。天山下有個叫“九姓”的部族來侵擾,薛仁貴領兵應戰。他連發三箭,射殺對方三名將領。對方懼而投降,於是軍中流傳出一首“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歌。這才是“三箭定天山”典故的由來。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經二萬五千裏長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吳起鎮後,毛主席給彭德懷寫了一首祝捷詩,歌頌紅軍的英勇。詩中有兩句是:“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德懷把這首詩改過後,送還給毛主席。詩中的這兩句修改為“誰敢橫刀立馬,唯我英勇紅軍”,一時成為美談,流傳於世。
反應第三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
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譯文】
了解別人先要從了解自己開始,隻有了解了自己,然後才能了解別人。真正了解別人,彼此之間感情自然和睦,就像比目魚並行一樣形影不離。
掌握他人形象,如光與影相隨,觀察對方言辭,不可有所疏忽,就像磁石吸引鐵針,舌頭舔食烤熟的排骨一樣。
與人相交也不在深厚,隻要方式得法對方就會很快地向我敞開情懷。這其中的關係,就像陰與陽、圓形和方形一樣有一定的規則。在對方跡象尚未出現之前,用圓通、靈活的方法去引導對方;當對方形跡已經出現時,就用一定的原則去衡量他。進退左右等各種行動都應按這種法則去掌握。
如果不能自己確定下來,製定一些考察人的準則,就不能很好地管理人才,統治別人,處理事情就會笨拙,運用的技巧就會不夠,這就叫做“沉迷於感情迷失正道”。隻有先嚴格審定自己,確定好一種考察他人的準則製度,而後才能統治他人而無形無跡。在管理上施用謀略,使人們根本看不見整個製度的所在,未見其門卻又自然地進入這扇門,這就達到了最高境界。
【感悟】
想要了解別人,先要了解自己,想要審定別人,先要審定自己,掌握了別人而別人還未覺察才是最高的手段。既了解別人,又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掌握全麵的人,才能真正製勝別人。
【故事】
一、鴻鴿與雞
春秋時期,魯國的一位巨子田饒追隨魯哀公多年,一直盡心辦事,但始終沒有受到重用,心中不免忿忿不平。有一天,田饒對魯哀公說:“我將離開您,象鴻鵠那樣遠走高飛了。”
魯哀公問:“為什麼呢?”
田饒答道:“您難道沒有看見雄雞嗎?它頭戴紅冠,氣度文雅:腳上有距,使於進行搏鬥;強敵在麵前時,敢於爭鬥,具有勇敢的氣質;遇到食物時,呼喚同伴,不獨自享受,這是仁慈的表現;打鳴報曉,長年累月,從不誤時,是它守信用的美德。對於一隻雞來說,兼有這五個方麵的優長,實在是很可貴的。可是您還是天天煮著它吃,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雞的處所與您的處所很近,得來容易。而鴻鵠呢,展翅千裏,棲息在您的園林池塘裏,捕捉您的魚鱉,啄食你的糧食。它們沒有雄雞那五種美德,而您卻以它們為高貴,這又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它們的處所與您的處所相距很遠,得之不易。所以,我要學鴻鴿,離開您遠走高飛。”
一番話。使魯哀公十分慚愧,對身邊的人熟視無睹,習以為常,不去發現他們的優點特長,以致埋沒人才。相反以為遠道的和尚會念經,因不熟悉,隻憑一點印象就委以重任,的確不是合適的為君之道。
二、拉斷帽帶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勵精圖治,國家漸漸強盛。
一天,楚莊王設宴,款待群臣,並要自己特別寵愛的美人為大家勸酒。天幕低垂,燭光搖曳,君臣武將們喝得興高采烈。突然,一陣大風吹過宮殿,所有的蠟燭同時都被吹滅了,宴席上頓時一片漆黑。
正在這時,那位在席間勸酒的美人,不知被誰在黑暗中拽住了衣袖。她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掉。情急之中,她一把拉斷了那個人的帽帶,那人一慌、她才掙脫了身子。
美人跑到楚莊王身邊,向他哭訴被人調戲的經過,並告訴他那人的帽帶被她拉斷,待蠟燭全被重新點燃後,一檢查帽帶就能把那個人抓出來。
楚莊王聽了,心想:這可能是某個人酒後的一時衝動,如果為了顯示婦人的貞節,將那人治罪,不僅把熱烈的晚宴氣氛全攪了,還會讓人覺得自己寵美人而輕大臣武將,今後誰還願盡忠效力呢?因此不應按美人的要求做。於是,他趁蠟燭尚未全部點燃,在昏暗之中大聲喊道:“在這豐盛的宴會上,諸位一定要開懷暢飲,誰的帽帶要是還係得好好的,沒有斷開,誰就沒有酒量!”
在坐的人為了討楚莊王的歡心,紛紛把自己的帽帶都扯斷了,等宮殿再度輝煌時,所有的人的帽帶都是斷的,調戲美人的人也就無從查處了。
在這以後的圍攻鄭國的戰役中,有一位武將奮勇當先,五個回合就斬下五個敵軍的首級,令敵人喪膽。楚國在那次戰役中大獲全勝,據說,那位最勇猛的武將,就是那個晚宴上被美女拉斷帽帶的人。
三、不受蒙蔽
戰國初期,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兒子齊威王剛剛繼承父位時,和楚莊王最初執政時有點相似。他不大把國家大事擱在心上。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可是齊威王一連九年,不飛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