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第二年七月,祖大壽統率士兵在大淩河邊築城。皇太極決定趁他們的工程沒有完成的機會去攻打他,親自率兵渡過遼河,從廣寧大道出兵,貝勒德格類等率領偏師從義州出兵。八月,清軍到達祖大壽城下,這時太宗皇上說:“如果硬去攻城,恐怕會傷亡很多士卒,倒不如長期圍困他們。如果城裏的士兵出來,我們就與之交戰;如果他們的援軍來到,我們就迎頭痛擊。”於是便分別命令諸貝勒、將領們環城周圍駐軍紮營:冷格裏抵擋城北往西部分,達爾哈抵擋城北的東部,阿巴泰在他的後麵;覺羅色勒抵擋城的正南端,莽古爾泰、德格類在他的後麵,篇古抵擋城南的西部,濟爾哈期在他的後麵;武納格抵擋城南的東部,喀克篤禮抵擋城東的北部,多擇在他的後麵;伊爾登抵擋城東的南部,多爾袞跟隨其後;和碩圖抵擋城西的北部,代善在他的後麵,鄂本兌抵擋城的正西,葉臣抵擋城西南部,嶽托在他的後麵,各蒙古貝勒率領各自的部下穿插於上述各支部隊間的空隙。佟養性率烏真超哈攜炮橫跨錦州大路設營,眾將各自在駐地周圍就近挖壕築城,深、寬各約一丈。壕外為城牆高約一丈,設置了望孔;距離牆內側五丈左右為塹壕。壕寬五尺,深六尺五寸。各營以外,又築一道塹壕,寬、深都是五尺。皇太極登上城南山崗。對身邊的明朝降將麻登雲、黑雲龍說:“明朝善長射擊的精兵幾乎都在此城。關內兵力強弱,我早就知道。”麻登雲回答說。“此城的明軍,猶如槍雖有鋒,而鋒已受挫,隻剩下一個空柄,有什麼用呢?”皇太極命人用箭向城中射進一封書信,意在招城內蒙古兵出來投降。眾將攻擊城外的炮台,城堡,都相繼攻下;城內明軍出城砍柴的,都被清軍俘獲。設圍十幾天後,皇太極致書祖大壽,聲言願意與明朝議和,祖大壽對此置之不理。
明朝援軍從鬆山來到。被阿山、勞薩、圖魯什擊敗;從錦州來的明朝援兵,被貝勒阿濟格等擊敗。這年九月,明朝的遼東巡撫邱禾嘉,總兵吳襄、鍾緯,合軍七千人赴援,被皇太極親自率領貝勒多鐸及圖魯什等人用巴牙喇兵二百渡過小淩河,乘勢擊敗了他們。由於對祖大壽的圍困已經一個多月了,皇太極估計祖大壽一定期待援兵的到來之時,派城內兵士出城夾攻清軍。於是令手下士兵到距城十裏左右的地方,發炮樹旗,讓戰馬飛馳使煙塵四起,假裝成從錦州來救援的明軍,同時,皇太極卻親自率領巴牙喇兵在城外設下埋伏。結果祖大壽果真把城裏的兵力派出攻打城西南端炮台,葉臣以及蒙古各貝勒督兵抵抗,皇太極親自率領巴牙喇兵從山上衝下。祖大壽此時方知中計,急忙收兵回城,但已死傷了一百多人。從此他隻好城門緊閉,不敢貿然出來。又過了一些天,明朝監軍道張春和吳襄、鍾緯等共有騎、步兵四萬人前來援救,渡過小淩河,步步為營向城外逼近,皇太極與貝勒代善等用二萬人迎戰。皇太極率領兩側騎兵直闖敵營,箭射明軍。明軍槍炮齊發,皇太極率領騎兵縱橫馳騁,箭如雨下,明軍被打敗。吳襄首先撤退,佟養性駐軍在明援軍東部開炮,頓時天邊黑雲四起,加之天刮西風,明軍趁勢放火,火勢越來越猛,即將逼近清軍陣地。此時突降大雨,風向轉向明軍,明軍頓時大亂。清軍右翼攻人張春大營,向北追出三十多裏,俘獲了張春及其副將張弘漠、楊華征、薛大湖和參將薑新等三十三人,殺死了副將張吉甫、滿庫、王之敬,剩下的吳襄等人全都敗走。
十月,皇太極再派人去招降祖大壽,並且讓張弘漠等人用自己的經曆勸寫成書信勸祖大壽投降,’祖大壽率領屬下將官在城外會見清軍使者時說:“我寧願死在此也決不投降!”皇太極又一次致書祖大壽希望他前來歸附,並許諾決不殺他。不久又有個叫王世龍的明將出城投降,據他說城中糧食已吃光,商賈雜役等人很多都被餓死,剩下的人甚至吃人活命,馬匹已經全部死光。明參將王景又舉於子章炮台來投降。清軍攻克了護城炮台,同時征集錢糧,加固壕壘。祖大壽企圖突圍,始終無法衝出。於是皇太極再派薑新去招撫祖大壽,祖大壽在城外接見薑新,並派遊擊韓棟與薑新一起回到清軍大營,韓棟被清軍布防之嚴所震懾,回來告訴了祖大壽,這才決定投降。於是派他的兒子祖可法出城,要求石廷柱前來商議,皇太極派庫爾纏、龍什、寧完我與石廷柱一起前往。石廷柱越過塹壕與祖大壽相見,祖大壽說:“人哪有長生不死的,如今雖不能為國盡忠,隻指望保住自身性命及妻子兒女罷了。我的妻子兒女在錦州,皇上準備用什麼辦法得以與妻子兒女們團圓呢?”皇太極於是命石廷柱前去告訴祖大壽,讓他自己想辦法。祖大壽派他的中軍副將施大勇來說他投降以後,準備率隨從假裝敗亡到錦州,然後尋找機會舉錦州城投降。當時大淩河城眾將都願意投降,隻有副將何可剛不從,祖大壽便派人將他綁到城外殺了。祖大壽派人送來誓言,皇太極也率領諸貝勒發誓說:“明朝總兵官祖大壽,副將劉天祿、張存仁、祖澤洪、祖澤潤、祖可法、曹恭誠、韓大勳、孫定遼、裴國珍、陳邦選、李雲、鄧長春、劉毓英、竇承武、參將遊擊吳良輔、高光輝、劉士英、盛忠、祖澤遠、胡弘先、祖克勇、祖邦武、施大勇、夏得勝、李一忠、劉良臣、張可範、蕭永柞、韓棟、段學孔、張廉、吳泰成、方一元、塗應乾、陳變武、方獻可、劉武元、楊名世等人,今天舉大淩河城投降,所有這些將領無論官民不可加害,將吏官民也不許欺負他們。如果我們違背了誓言,必遭老天報應!”發誓完畢,皇太極派龍什前去告訴了祖大壽,祖大壽當天便出城拜見皇太極,皇太極與他交談了很久,決定了取下錦州的對策,並將自己所穿戴的黑狐帽、貂裘、金玲瓏鞋帶、緞靴。雕鞍、白馬賞賜給祖大壽。
二三、機不可失
“機不可失”這個典故出自《舊唐書·李靖傳》,意思是時機不可錯過。
這個典故的主角是唐初著名軍事家李靖,他是曾經幫助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的功臣。
李靖是陝西三原人,生於公元571年,死於公元649年,著有一部兵書,叫《李衛公兵法》,原書遺失了,隻是《通典》中還保留了部分內容。
高祖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李靖上書給李淵,獻計平定割據長江中遊地區的蕭銑。
李淵采納了李靖的計策,並任命他為行軍總管,兼任行軍長史,隨李淵的堂侄兒李孝恭,率兵南下去平定蕭銑。
這年的八月,唐軍開到夔州。蕭銑以為秋汛江水上漲,三峽路險,唐軍必然不敢輕易冒進,因此絲毫沒作防備。
到了九月,李孝恭、李靖繼續領兵前進,準備渡長江,下三峽,直搗蕭銑的巢穴江陵。但許多將領覺得水漲時渡江太危險了,要求等水位下降後再進兵。
李靖聽後,堅決反對。他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也就是說,打仗時軍事行動一定要快,遇到好的時機就決不能讓它失掉;隻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才能打勝仗。
李孝恭聽從了他的意見,進兵夷陵。蕭銑派部將文士弘率領精兵數萬,屯紮在清江,準備抵擋唐軍。
李孝恭打算出擊蕭銑,李靖卻不讚成。他說:“文士弘是蕭銑手下的一員猛將,他的士兵很勇敢,最近他們剛失掉荊門,官兵們肚子裏都憋著氣,要跟我們拚一拚,恐怕我們一時還很難打敗他們。不如暫駐紮在南岸,等敵軍士氣衰落時再出擊。”
李靖這次的意見沒有被采納。李孝恭命令李靖留守大營,自己帶了部隊出戰,結果被殺得大敗而歸。敵軍乘機前進,大肆搶掠。
李靖看到敵兵將搶來的東西大包小包帶在身上,就乘機出擊,大破敵軍,此戰共繳獲四百多艘戰船,殺死敵兵近萬人,挽救了危局。
接著,李靖率五千精兵為先鋒,輕裝前進,向江陵進發。他接連打敗蕭銑手下的幾員大將,把蕭銑包圍在城裏。蕭銑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隻好出城請降。唐軍整隊入城,秋毫無犯。
唐太宗時,李靖被任為兵部尚書、尚書右仆射等職,後封衛國公。他的“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的作戰指導思想,至今仍被軍事家們奉為至理名言。
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2師進攻商城的戰鬥,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當時,國民黨河南商城縣地方實力派與暫編第2旅發生內訌,雙方在商城北鄉展開了一場混戰。紅軍32師認為這是一個攻取商城的大好時機,於是在12月24日夜,從商城東南的餘子店出發,奔襲商城。第二天,紅軍先以少數兵力化裝成商人、農民,潛入城區,迅速消滅守衛城門的哨兵。控製南城門後,紅軍主力趁機突入城內。經過激戰,全殲國民黨守軍三百多人,占領了商城。
二四、風流人物
此典出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成語“風流人物”中的“風流”二字,原是傑出的或者是英俊的意思,“英俊”在這裏,不是就相貌而言的,而是指一個人的文韜武略出眾。傑出的或英俊的人物,一般是指對一定時代有一定影響的人物。說起“風流人物”的典源,就是蘇軾所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是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至今還被人們廣為傳唱的名詞佳句,《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其中一例。在這首詞中,詩人麵對三國時期赤壁大戰的古戰場,由衷地發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大江,當指長江,意思是說,長江滾滾,終日不停地向東奔流,那洶湧澎湃的浪潮,淘洗盡了千古以來無數的傑出人物。詩人筆下的大江東去,代表著時間巨流的無情流逝,它帶走了歲月,也帶走了像周瑜這樣的千古英雄。蘇軾借這句詞,感歎世上英雄人物的盛衰無常。可以說是氣勢雄偉,意境悲涼,從古以來為人稱道,影響至今。羅貫中後來寫《三國演義》,卷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就是由這句詞演變而來的。1998年,在那場人與自然的生死大搏鬥中,軍旅詩作家張卓婭、王祖皆在題為《你就是英雄》這首歌裏,寫下了“大江東流去,千古看英雄,驚濤拍岸誰人勇,人民子弟兵”,也是借鑒了蘇軾的《赤壁懷古》,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抗洪英雄無限崇敬的心情,不過,這首歌裏提到的英雄,卻不是古人所說的英雄,在對象上有了不同。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應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的要求,毛澤東親筆書寫了他初到陝北看到大雪時寫下的一首詠雪詩,贈給柳亞子先生。11月1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全文刊登這首詩,這就是《沁園春·雪》。全文是這樣的: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首詩的上半段,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嫵媚壯麗,景色萬千;下半段寫江山如此秀美,無數英雄為之傾倒,爭相為其奔走操勞。詩文發表之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一時轟動了山城重慶。議論的焦點,是詩中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究竟指的是誰。
因為詩中說,論起古往今來的一輩輩英雄,可惜宏圖大略的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文治方麵要比他們的武功差一些;開創基業的唐太宗和宋太祖,辭藻和才華要欠缺一點;號稱天之驕子的成吉思汗,不過懂一些挽弓射獵的武藝,曆史上的這些英雄豪傑都已經隨著時間逝去了。而真正的英雄豪傑,要看今天。為此,人們紛紛猜測,今天的英雄豪傑究竟是誰呢?後來,毛澤東自己注解,是指人民群眾。在他的眼裏,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動曆史前進的真正動力。那時,他就預見到,一個中國人民主宰自己命運和決定曆史發展前進方向的時代已經到來了。他滿懷喜悅迎接這個時代,在自己的筆下把風流人物的對象從帝王將相改變為人民大眾,還了曆史的本來麵目,也賦予了“風流人物”這句成語更廣闊更深刻的內涵。
二五、白魚入舟
“白魚入舟”比喻用兵的吉祥征兆。
此曲出自《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周武王率兵東進到黃河孟津渡口(現在的河南省孟縣西南),大會諸侯。據說到會的有八百諸侯,盛況空前。這既是一次示威,又是一次政治攻勢,目的在於集結力量,伺機征伐殘暴無道的紂王。兩年以後,周武王發動了滅商戰爭,紂王走投無路,自焚而死,商朝至此滅亡了。
在周武王率兵東進孟津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武王率兵渡河,當船渡到黃河中間的時候,一條鱗光閃閃的白魚跳到武王乘坐的船上。武王立即捉住這條魚用它來祭天。
二六、白雁落網
“白雁落網”告訴我們,獵人用詭計欺騙了大雁;狡猾的敵人也常常是用詭計欺騙我們的。
此典出自《燕書》。
具區湖畔是大雁經常聚集的地方。到了晚上,它們總在那裏選擇合適的地方棲息。大雁怕被人捕獲,就安排一隻雁在周圍巡夜放哨,一旦發現有人來,就鳴叫報警。
獵人們熟悉了大雁的這一套方法,於是在捕獲大雁的時候,就先舉火照耀。這時放哨的大雁看見了火光,立刻叫起來,獵人便很快把火滅掉。群雁被叫聲驚起,環顧四周,發現毫無動靜,於是又睡了。這樣折騰了好幾次,群雁以為雁哨故意欺騙它們,就都去啄它。
沒過多久,獵人們舉著火把來到雁群跟前,雁哨也不再叫了,於是正在酣睡的大雁們就會被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