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漢景帝殺晁錯
晁錯,潁川人,為人剛直而又嚴峻苛刻,他博才多學,善於分析,在漢文帝時期,他就官拜為太子家令,精心輔佐太子,並得到了太子的寵信。被稱為太子的智囊。在這個時期,晁錯曾經多次上書文帝,就戰爭、充實邊塞、農耕、爵位的封免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帝對此也多有褒獎,以表示對晁錯的寵信,並且采納其不少的意見,以治理國家。漢文帝前15年(公元前165年),文帝為選拔良才,親自策問考試,晁錯以優異的答卷被文帝提升為中大夫。隨後,晁錯又上書文帝,談論應該削減諸侯王的實力問題,以及如何來改變這一現實的法令,上書共有三十篇。文帝雖然沒有完全采用他的意見,但卻非常賞識和器重晁錯的才能。文帝去世後,景帝即位,晁錯以其自己對問題的精辟見解仍多次地與景帝在一起進行單獨的國政論談,而且景帝仍能經常地采納他的意見,並且依據晁錯的建議,修改了許多的法令,其受寵程度遠遠超過了所有九卿。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便提升晁錯為禦史大夫。
當初,漢高祖劉邦剛剛平定天下,兄弟少,兒子們年幼,大量的領地都分封給同姓諸侯王,僅封給齊國就七十多座城,封給楚國四十多座城,封給吳國五十多座城,這三個領地占去了全國二分之一的麵積,而得封的這三個領地的並非嫡親的諸侯王。隨著各諸侯王領地的不斷發展和強大,一部分非嫡親的諸侯王對朝廷越來越驕橫,又加上文帝在世總是以寬厚待人,不忍心對他們加以懲罰,所以,到了景帝稱帝,這部分諸侯王們則更加驕橫了。故此,晁錯勸景帝說:“如今,削減他的封地,他會叛亂,不削減他的封地,他也會叛亂,如果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禍害會小一些;如果不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將來有備而發,禍害更大。”景帝讓朝廷百官及宗室共同討論晁錯的建議,沒有人敢與晁錯辯駁。朝廷便根據晁錯的建議對吳王等諸侯王的封地朝廷逐步的削減。晁錯的父親得知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京師,對晁錯說:“皇帝剛剛即位,你輔佐君主執掌朝政,削弱諸侯王的封地,疏遠皇室的骨肉之親,人們的議論都怨恨你,你為什麼這樣做呢?”晁錯說:“隻能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天子無法尊貴,國家不得安寧。”他的父親說:“這樣做,劉氏的天下安寧了便晁氏卻危險了,我離開你去了!”他父親就服毒自殺,臨死前說:“我不忍心見到大禍臨頭!”果然,此後過了十多天,吳、楚等七國就以誅除晁錯為名舉兵叛亂。
先前,晁錯一直與吳國的丞相袁盎互不相容,隻要有晁錯在某處就坐,袁盎總是避開;袁盎出現在何處,晁錯也總是避開;兩人未曾在同一個室內說過話。等到晁錯升任禦史大夫,派官員審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物賄賂的事,確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詔不再追究袁盎的責任,而把他降為平民。吳、楚為首叛亂之後,晁錯對禦史丞、侍禦史說:“袁盎接受了吳王的許多錢,專門為吳王掩飾,說他不會叛亂;現在,吳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請景帝嚴懲袁盎。他肯定知道吳王叛亂的有關密度。”禦史丞、侍禦史說:“如果在吳國叛亂前來審查袁盎,可能會有助於中止叛亂密度,現在叛軍大舉向西進攻,審查袁盎能有什麼作用!況且,袁盎不會參預密度。”晁錯猶豫不決。有人把晁錯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連夜求見朝廷中與晁錯有矛盾的官拜為太子詹事之職的竇嬰,對他說明吳王叛亂的原因,希望能麵見景帝,當麵說明原委。竇嬰入宮奏報景帝,景帝就召見袁盎。袁盎前來朝見景帝,恰遇景帝正和晁錯研究出兵征討叛軍所需軍糧的問題。景帝問袁盎:“現在吳、楚叛亂,你覺得局勢會怎樣?”袁盎回答說:“吳、楚叛亂,不值得擔憂!”景帝說:“吳王利用礦山就地鑄錢,熬海水為鹽,招誘天下豪傑;他一直準備到年老白發才舉兵叛亂,如果他的圖謀沒有計劃出萬全的把握,能貿然行事嗎!為什麼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袁盎回答說:“吳王確實有采銅鑄幣、熬海水為鹽的財利,但哪有什麼豪傑被他招誘去了呢!假若吳王真的招到了豪傑,豪傑也自然會輔佐他按仁義行事,也就不會叛亂了。吳王所招誘的,都是些無賴子弟、沒有戶籍的流民及私鑄錢幣的壞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結而叛亂。”晁錯聽之,也馬上讚成地說:“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問:“應采取什麼妙計?”袁盎回答說:“請陛下讓左右侍從回避。”景帝讓人退出,唯獨還有晁錯一人在場。袁盎說:“我要說的話,任何臣子都不應聽到。”景帝就讓晁錯回避。晁錯很順從地邁著小而快的步子,退避到東邊的廂房中,對袁盎極為惱恨。景帝一再向袁盎問計,袁盎回答說:“吳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說高帝分封子弟為王,各有封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責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因此他們才造反,其目的就是共同誅殺晁錯,恢複原有的封地,達到此目的也就罷了。現在的對策,隻有先斬晁錯的首級,派出使者宣布赦免吳、楚七國舉兵之罪,恢複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七國的軍隊可以不經過戰爭就會撤走。”景帝聽後,沉默了很長時間,說:“不這樣做還有什麼別的辦法?我不會為了庇護他一個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袁盎說:“我想出的隻有這個計策最佳,請陛下認真考慮!”景帝就任命袁盎為太常,秘密收拾行裝,做出使吳國的準備。過了十多天,景帝私下授意丞相陶青等人上疏彈劾晁錯:“辜負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與群臣、百姓疏遠,又相想把城邑送給吳國,毫無臣子的禮節,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晁錯應判處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全部公開處死。”景帝批複說:“同意所以判決。”可晁錯對此卻一無所知。第二天,景帝便派人召晁錯,欺騙讓他坐車巡察東市,於是,晁錯穿上朝服到東市巡察,結果到了東市就被腰斬了。
謁者仆射鄧公從前線回來,向景帝上書分析回報戰爭的情況,景帝問他:“你從軍中而來,聽到晁錯被殺,吳國和楚國的兵撤了沒有?”鄧公說:“吳王準備叛亂已有幾十年了,當初,文帝在位時,陛下您為太子,吳國太子進京朝見文帝,得以陪伴您飲酒、博弈,但在博弈的過程中,吳太子與您爭執棋路態度不恭順,被您拿起棋盤猛擊吳太子致死,朝廷送吳太子靈柩回吳國安葬,吳王不收,又將其靈柩送回長安安葬,從那時起,吳王就產生了謀反的念頭。幾十年過去了,朝廷又削奪了他的封地,吳王要殺晁錯隻不過是他舉兵叛亂的借口,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啊。再說,朝廷殺晁錯,天下的士大夫還敢向朝廷進言嗎!”景帝說:“這是為什麼?”鄧公說:“晁錯憂慮諸侯王國勢力過於強大了朝廷不能製服,所以請求削減王國的封地,從而尊崇朝廷,這本來是造福萬世的好事。計劃剛剛實行,他本人突然被殺。這樣做,對內堵塞了忠臣的口,對外替諸侯王報了仇,我個人認為陛下不應該如此。”於是,漢景帝深深地感歎說:“您說得對,我也很後悔殺了晁錯!”
三個月後,吳、楚七國的叛亂被平定,七國的諸侯王皆自殺或被處死。這七國的諸侯王分別是吳王、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川王、濟南王。齊王開始也與吳、楚有串聯,但後來迫於形勢,又舉兵抵禦叛軍。七國叛軍平定後,齊王害怕,也服毒自殺。而袁盎卻從此成為景帝所依賴的直接參預朝政的大臣。六年後,因阻礙與景帝一母所生的梁孝王成為漢景帝的繼承人,被梁孝王派人暗殺。
一九、遠離帝王的賈誼
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漢著名的大儒,人稱賈生、賈子、賈長沙。漢高帝七年(前200年),賈誼出生,這個時代正是西漢政權剛剛建立的年代,它既給賈誼帶來了施展才華的機遇,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坎坷和痛苦。
賈誼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基本上生活在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讀書習文為主。18歲時,他便以能誦詩書擅寫文章而聞名於郡中。當時的名士河南守吳廷尉欣賞他的才學俱優,將他列置門下。
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恒即位。聽聞河南守吳公頗有學識,且政績卓著,便征召吳公為廷尉。漢元帝元年(前179年),賈誼在老師吳廷尉的推薦下,被征召入朝,立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晉升為太中大夫。從此,22歲的賈誼便踏上了仕途,成為西漢政治集團中的一員。
漢文帝對賈誼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又與諸大臣商議,想把他升擢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對。此後,漢文帝開始有意疏遠賈誼,並將他派去當長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賈誼辭別了京城,來到了地處偏遠的長沙。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濕度大,自認為此去長沙將享壽不長,而且又因為是被貶謫,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與屈原作比。在這種情況下,他便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吊屈原賦》。
漢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遠在長沙的賈誼,於是將他召進皇宮。當文帝聽完賈誼的一番宏論後,十分感慨地說:“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過不多久,漢文帝拜賈誼為梁懷王的太傅。在任梁懷王太傅期間,賈誼仍對政事十分關注,而且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寫下了如《治安策》、《論積貯疏》等名篇。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懷王劉揖人朝,不幸墜馬而死。賈誼認為自己作為梁懷王的太傅而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因此非常傷心。一年以後,由於傷感過度,賈誼也於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時年僅33歲。
賈誼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就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他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他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在西漢政論散文的園地中,賈誼的散文也堪稱文采斐然。劉勰《文心雕龍,奏啟》稱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其最為人稱道的政論作品是《過秦論》、《治安策》和《論積貯疏》。
二〇、遭到陷害的鄒陽
鄒陽是西漢景帝時的名士,有才略,在藩王梁王幕下供職,因為奸人所陷入獄論死。在命懸一線的時刻,鄒陽給梁王上了一道自辯書,其文所引典故頗多,且用得得體而深刻,在充分表達自己的忠誠和高潔同時,喚起了梁王心中的俠義和慈悲心腸。使得鄒陽終於得以免罪。鄒陽的自辯起頭是很吸引人的。鄒陽說,過去聽人說,“忠無不報,信不見疑”,以自己現在的處境,這句話真是句“虛言”啊!以一句自歎自怨的勾起了讀者的興頭,正是大手筆的高明之處。接著,鄒陽舉出了荊軻舍命卻見疑難於燕太子,白起派衛先生回秦國求援,卻被害於範雎的故事。卞和一番忠心向楚王獻和氏璧,楚王卻因不識傳世寶貝而下令砍了他的雙足!李斯是忠於二世皇帝的,但卻因趙高讒言而見殺於胡亥。像比幹、伍子胥都因為忠諫被誅殺,今天我鄒陽實有類於是,請梁王您千萬別讓我這樣的忠誌之士也成了冤死之鬼啊!
蘇秦曾獲燕王的深信,有人在燕王麵前說蘇秦的壞話,燕王會按劍而怒;魏文侯的大將白圭受人詆毀時,魏文侯為表達對其的信賴,派人送去國寶夜光之璧。蘇秦、白圭隻所以立大功報答主公,完全是因為他們有幸得到了君主“剖心析肝”的相信啊。鄒陽說:“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雖說“文人相輕”自古有之,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則更是朝中能力超人之士常不能得到善終的原因!鄒陽舉出中山相國司馬喜曾被受臏刑於宋國,秦國應侯範雎曾被人迫害至“拉脅折齒”的地步。聖人孔子曾被逐於魯國,而墨子還曾被宋國用計囚禁。像這些貴為聖賢,能治國安邦的高人都不能幸免於小人的諂害,一般的正直之士的遭災受害則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鄒陽在此及時婉轉地向梁王道出自己冤屈,此後,他用出“秦用戎人由餘而伯中國,齊用越人子臧而強威宣”的典故,也適時地向梁王表達了自己希望得到重用,為梁國出力的心願。
過去人們言及“晉文公親其仇,強伯諸侯”,“齊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讓人們覺得這些君主的成功是因為他們確實做到了“去驕傲之心,懷可報之意”,做到了與臣下同甘共苦,對士人無所吝嗇。然而,為君主的可曾想過,他們所重用的忠臣付出的代價常常卻是極為慘重的。比如商鞅,為秦國的強大最後付出自己身死車裂的代價;又如大夫文種,幫助越王勾踐消滅了吳國成就了中原霸業,可自己卻被越王下令賜死。想傳荊軻為了讓秦人相信他來獻圖的誠意,強忍巨大的悲痛讓燕人以苦肉計殺了他全家“七族”,勇士要離受命去行刺慶忌,為取得慶忌的信任,斷然接受了公子光燒死了他的妻子兒女的事實。
鄒陽認為,忠誌之士在君王麵前,憑得是真才實學,憑得是忠心奉獻,而不同於那些小人佞臣隻會阿諛奉承的,隻會溜須拍馬。秦朝用左右的親近小人亡了國,周文王卻用偶然相識的薑尚而統一天下,此理不可不察。最後,鄒陽向梁王坦陳,衣冠整齊入朝辦事的大臣,不會因為私情而汙損了道義,磨煉修養注意名節的高士,不會因為眼前的私利敗壞了自己的操行。梁王您不應該再親近小人,聽信諂諛之輩的話,以使像我這樣願為國家盡力盡忠的人士,平白無故地被關進監牢,幾乎都到了要掉腦袋的地步了!梁王雖有野心,但卻沒有到失去理智的地步,於是他改正錯誤,放回了鄒陽。
梁孝王劉武是景帝的親弟弟,深得太後的喜愛,相傳太後曾力主景帝在百年後把帝位傳給弟弟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由此導致了梁孝王對帝位是誌在必得,自信滿滿。七國之亂中,他力挺漢朝中央,不計血本地與七國反叛為敵,在參戰的諸侯國中出力最多犧牲最大。雖然其中不能抹殺他忠君愛國,匡扶正統的功績,但要說其全無覬覦之心也不盡然。在本文中的鄒陽因為正直公正,不搞陰謀詭計,不像其他梁王手下羊勝,公孫詭那樣明目張膽地幫助他謀奪帝位,這也正為羊勝等人諂害鄒陽找到機會。本文最可貴處是身處絕境、性命攸關的鄒陽,在上書中堂堂正正,不委曲求全,不屈意奉承,不說違心的話,不說過頭的話,特別是始終不曾表露出支持梁王謀劃帝位的判逆之言,自救之信意完全經得起禮法和曆史的檢驗。最終全憑以誠感人,以理服人,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