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合肥三國曆史文化陳列館展示設計(2 / 3)

(2)文化符號——三足鼎、漢畫像石、漢代建築、漢代裝飾紋樣、水紋、漢銅鏡、漢盾牌、竹簡、孔明燈等。旗幟也是其中的符號之一,用於表現戰爭氣氛,並可以通過色彩和文字對三國加以分別。

(3)色彩符號——朱紅、土黃、黑。

五、最終設計

2005年7月,中標方案從全國四家設計單位中脫穎而出,中標後半年多的時間裏,這一方案又進行了七輪修改和深化。

(一)室外環境與公共標識係統

1.展示意圖

濃化室外環境,以典型形象、符號引導觀眾進入三國文化館。

2.形式設計

(1)三塊巨石塊組合而成的造型,點明三國文化館館名、館標。

(2)導示牌,裝繪三國文化館平麵陳列布局,仿三國建築形式,材質為木、石。

(3)漢井,立體組合,可活動,可參與,材質為木。

(4)三國青銅戰車馬模型(1:1比例)。

(5)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外牆裝飾帶,大理石浮雕。

(二)序廳(位置:門廳)

1.展示意圖

簡要介紹三國文化館陳列主題,渲染氣氛。

2.展示內容與形式設計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形式:上部,安徽著名書法家貼金書法;下部,漢代水紋,體現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曆史感);三國典型銅鏡組合(寓意曆史如一麵鏡子,以史為鑒,啟迪智慧);三國曆史之門(門為朱紅色,上飾鎦金輔首;門上為仿三國建築的鬥拱符號)天花板(仿漢代雲氣壁畫)。

(三)入口時空隧道

1.展示意圖

是門廳通往主展廳的必經之路,尺寸變窄。麵積雖小,但其巧妙加以利用,對氣氛、內涵的提升,及序廳與正式展示內容的過渡、銜接都至關重要。因此該區域設定為曆史倒推的滄桑感、玄妙感的曆史隧道。

2.展示內容

左側三國曆史大事記(崛起、赤壁之戰、發展、歸晉);右側三國曆史人物。色調:暗、灰。

3.形式設計

地麵下沉式透明地台鑄銅倒推式三國年表,穹形設計為古星象圖吊頂渲染(絹繪材質,結合光導纖維)。

(四)第一展廳:三國簡史

1.展示意圖

綜合介紹三國曆史。

2.展示內容

三國背景;曹魏崛起;赤壁之戰;蜀對西南地區的開發;吳對東南地區的開發;三國歸晉。

3.形式設計

(1)主題造型是本展廳乃至整個展館的中心造型,無論是位置還是期內還都非常重要。經過多次嚐試,最終從“三足鼎立”進行直接切入:三足青銅鼎,象征“三國鼎立”;圓形下沉式四邊打光地台,由三根鑲嵌輔首的黑色三棱體分割(三棱三個邊角,相互製約,含義相互均的“三國”),並交錯合於象征權力的圓形圖騰柱(代表完整的版圖與政權),寓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下沉式地麵,周圍打光,用白色鵝卵石如水流板放置,象征“滾滾曆史長河”。

(2)天花板:吊頂順應展館獨特的結構:先升後降,引入天光與之形成的光影,輔助框架、車輪,象征曆史軌跡,形成氣勢與光影係,四周壁畫,與主題造型配合體現戰爭氣氛。以東漢晚期畫像石所見“農耕”、“采桑”、“收割”、“捕撈”以及“戰爭”為內容和形式,表現“戰爭與繁榮”的主題。

(3)展廳重點突出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三維幻影成像衛溫萬人船隊達夷洲、歸晉等。其中赤壁之戰為最主要的承前啟後的作用(赤壁之戰後,正式三國鼎立),因此以放置在正對入口的位置,與主題造型相得益彰。對於這次婦孺皆知的大戰,除了體現動感,其內容與層次也相當豐富,左麵為《資治通鑒》的評價,右側為《三國誌》的描述,中間為三國割據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