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很多現代人抱怨自己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沒有下海,也沒有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炒股,更沒有在這個世紀初買房……由此而生的自怨自艾、悔不當初的說法比比皆是。回過頭來看,時勢造英雄,現在已經不再是當初的時代,就算諸葛亮、曹操重生,恐怕也不能成為呼風喚雨的人物,又何必怨天尤人?
人性之所以永恒,就在於造就它的時代獨一無二。這是古人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今天的現代人正確認識自己的出發點。事實上,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人的成敗,也大抵如此。
讀史·閱世·新知
曆史應該是生動而充滿細節的,因此,我們不應該讀那些枯燥的曆史數據與假大空的曆史讚歌,而是應該從個性鮮明的人物入手,看看他們是如何從一個無名的白丁,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或者是如何從萬眾矚目的事業頂峰滑落到人生穀底的。
充滿現實關懷與現代氣息的曆史,應該是人的曆史,這才是曆史的精髓,古代文化的經典。而讀史,就應從讀人開始。古人的詩句說得好:“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隻有不斷地回味往事、品讀古人,才能讓自己的見識更加廣闊,讓自己的閱曆更加豐富。
當然,你大可以在獲得人生經驗的同時,將對曆史人物的感覺上升到審美的層次,其實,那又何嚐不是體悟了人生之後,對曆史的新知呢?
你可以嘲笑呂不韋的機關算盡、眾叛親離,也可以譏諷劉邦的小肚雞腸、兩麵三刀;你可以感慨諸葛亮的壯誌未酬、無力回天,也可以讚歎曹操的慷慨激昂、豪情萬丈;你可以向往唐太宗的禮賢下士、虛心納諫,也可以認同康熙的事必躬親、深謀遠慮;你還可以批評張居正的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讀史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代,品評古人,也是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這就是我們推出“中國曆史人物十講”叢書的初衷。但願您能在閱讀本書係的同時,增加對人生的體悟,陶冶性情、笑麵人生。
從“諸葛亮現象”說起
中國曆史上有幾個最著名的偶像:孔子、關羽、嶽飛、諸葛亮。
這幾個人恰恰構成了中國文化中價值觀的最主要內容:仁、義、忠、勇、信。
孔子倡導仁政,而且身體力行,一生奔波,是為仁;關羽義薄雲天、重諾守信,是為義、信;嶽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直搗黃龍”而征戰,是為“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為忠。
在這幾個偶像中,最為人稱道的,則是諸葛亮。在後人的追憶中,他不但是忠臣的代表,更是智慧的象征。有關他智慧過人的描述,集中在對“隆中對”、“火燒赤壁”和“八陣圖”、“七擒孟獲”等著名事件之中。
誠然,這些事件中,有些是後人誇大其辭或者張冠李戴的,比如“火燒赤壁”和“八陣圖”;有些則是可以進一步探討是否高明的,比如“隆中對”和“七擒孟獲”。
無論如何,作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獨有的一個特征,就像納斯雷金(阿凡提)之於阿拉伯文化一樣,人們不會因為他們事跡的非真實性而減少對他們的興趣。
這就是中國文化獨有的“諸葛亮現象”,簡言之,就是對忠臣的褒揚,對智慧的推崇,對身處逆境而堅韌不拔精神的肯定。
如果說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人們標榜諸葛亮的精神,是為了弘揚一種民族理想、個人信念,那麼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就應該充分重視這種文化現象,並且超越古人,從諸葛亮的事跡中尋找能夠在今天作為借鑒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