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隆中對”有誤,當年毛澤東已有此論。他老人家以為:“隆中對”主張兩分兵力(荊州、益州兩處),削弱了蜀漢本已不足的戰鬥實力。這個說法比較具有啟發性,不過這兩分兵力恐怕也最多隻能說“有利有弊”,因為集中兵力如果隻是困守一隅,還不如兩分兵力成掎角之勢,進退有據。
先說蜀漢“成也‘隆中對”’。建安十二年時的“隆中對”當然是明智、正確的。那時劉備要地盤沒地盤,要人也隻“十來個兵七八條槍”,老是東躲西藏,寄人籬下。如能似諸葛先生說的那樣,占據荊益,割據一方,自是十分滿足了。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也不能要求諸葛亮一手翻天,一口吞象。
然而諸葛亮平生自比管仲、樂毅,須知管、樂僅能保齊、燕而已,原非統一中興人物,所以諸葛亮也隻把自己定位在“三分之才”上,並無一統之誌。後人說他明智,說他謹慎,其中是不是也有氣餒的成分呢?
隆中一對,已將曹、孫稱為“不敵”,隻欺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兩個與劉備同宗的暗弱不能守之徒,始敢稱兵。到後來,據荊、益山川之險而不能盡地利,有關、張虎熊之將而不能盡人和,剩下“三分已定”等一派諉咎於天的話頭,聊供後人掩飾。所以說敗也“隆中對”了!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隆中對”後,如醍醐灌頂,佩服得不得了。在“隆中對”的指導下,他也變得萬分謹慎了。當年他走馬依劉表,還知道勸劉表趁曹操北征,引兵襲許;官渡之戰前夕,他在袁紹的陣營裏,也還敢親自引兵到曹操的後方去搗亂。自得諸葛亮,深信不可與操爭鋒之言,赤壁之後(赤壁之戰是被逼上絕路,沒有辦法),遂再也不去與曹操正麵爭鋒。當年遊說劉表是“人家的江山不肉痛”,如今卻更安樂於三分霸業的前景了。身有荊州,誌反餒矣!光棍最能革命,因為無牽無掛,一無所有,而成功反而使人患得患失。
所以,赤壁之戰後,本應孫、劉合兵,乘勝北伐,然而劉備卻與周郎相爭荊州一席之地,使曹操得以恢複元氣,並且還為自己埋下了荊州的禍根。再後來,川中既定,恰巧曹魏南陽發生守將侯音的叛亂。侯音派人與關羽修好,結果關羽兵出襄樊,水淹七軍,嚇得曹操都準備遷都避其鋒芒了。而劉備此刻卻忙著做他的漢中王,不發一師援助接應,致使關羽孤軍深入,終致丟了荊州,還敗走麥城。劉備徒喪一位好兄弟、好幫手。
劉備、諸葛亮為什麼在前期不熱衷於統一呢?因為那時節漢獻帝尚在位,即使滅得了曹操,打著“興複漢室”旗號的劉備又能拿獻帝怎樣?所以君臣心照不宣,三分足矣!我始終認為,三國時代的軍閥中沒有一個漢室的忠臣,也不可能有忠臣,因為漢室早已成了一塊招牌,名存實亡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後來的事情更證明了這一點。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魏文帝,在洛陽登基。劉備明知獻帝未死,卻早早替人家發了喪。恐怕他的潛意識裏早就盼望著獻帝死了,隻是一定要借別人之手。第二年,他自己也急不可待地在成都稱帝,從此再不問漢王朝的合法皇帝漢獻帝在哪裏。
至於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口口聲聲“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那實在是沒辦法,以攻為守,天下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目的還是想保三分天下。統一大業的時機早就失去了!
陳壽在《三國誌》裏評諸葛亮,隻說他一句“將略非其所長”。這也是古史官不肯盡言的長處,隻叫後世之人從此六字中想當日情形,長思而得之。所謂“史官”,皆擅長“春秋筆法”。
每項政策都是有一定的時效性的,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按既定方針辦,那就叫做墨守成規。
有人說“隆中對”其實還沒實施就已經宣告破產,因為“兼有荊益這個前提,在劉表死後就已經很難實現了”。說得準啊,劉表在世時的荊州,幅員遼闊,民生安定;劉表一死,戰火紛飛,曹劉孫各霸一方,此荊州已經不是彼荊州了。
《隆中對》的原文如下: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段對白產生於曹操平定北方之後,南下之前,可以說一語道破了天下玄機。因為對劉備來說,他一世英雄,但和曹操、袁紹、劉表的被奉為上賓相比,他無論怎麼努力,都隻有寄人籬下,或者四處流浪的份兒。
是諸葛亮給他指明了道路,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這是政治鬥爭中最重大的問題,同時諸葛亮也給劉備規劃了執行程序,即先荊州後益州,這也和劉備當時客居荊州的情況相吻合。
這個計劃操作起來難度也許很大,但至少給了劉備一點兒希望。在劉備的心裏,也許覺得自己和曹操相比有點兒差距,但比之於劉表或者劉璋這兩個不思進取的家夥,肯定要高明那麼一點點。
“隆中對”的主旨是和當時的形勢相吻合的,但世事變化無常,僅僅幾個月之後,曹操就南下了,劉表就死了,劉琮就投降了,劉備就被打敗了,荊州在很短的時間內,大部分落入曹操之手,這就產生了實際和“隆中對”不相符合的情況,於是,政策的調整勢在必行。
首先是怎麼樣重新奪取荊州的問題。
依靠劉備自己,肯定是不可能的,於是諸葛亮果斷出訪東吳,所謂“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請東吳出兵是要付出代價的,後來曹操確實退出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但劉備原來屯兵的江夏不聲不響地就被孫權吞了下去,荊州的中心地區江陵也被周瑜占領,雖然後來借了回來,但給東吳留下了今後出兵的口實。
這又有什麼辦法呢?計劃再完美,在執行過程中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得失之間,總算占領了荊州南四郡,加上借來的江陵,半個荊州總比沒有強。
這便是“隆中對”執行過程中的第一次大調整。
第二步是占領益州,“隆中對”隻有簡單的一句話,但執行起來難度極大。
第一條,周瑜邀請劉備共同圖蜀,怎麼辦?不答應得罪東吳,答應了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主簿殷觀解決了這個問題,“然讚其人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輕動”,意思就是你想攻打西川嗎?我精神上支持你,甚至可以給你點路費,但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我才弄到四個郡的地盤,土匪還多呢。放著身邊一隻猛虎,東吳怎麼敢把主力投入到遙遠的西川去,於是計劃不了了之,還得留給劉備去打。
第二條,劉備有機會攻打西川了,又開始患得患失,害怕打不下來,這時龐統、法正出來,又幫他分析形勢,說目前這個荊州不是以前那個荊州,守在這裏就是等死,去西川還是有機會的,這樣劉備才有了西川之行。
第三條,進入西川,又發現取西川有非常大的難度,劉備想打退堂鼓,是龐統給他分析上中下三計。計謀可行,然後才有了戰爭的開始。
第四條,戰事膠著中,曹操又威脅攻擊張魯,如果曹操到了漢中而劉備還沒攻下西川,曹操多半會渾水摸魚,來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少也會派一兩員大將,和劉璋夾擊劉備。情況緊急,所以劉備又不得不動用荊州的預備人馬,將諸葛亮和張飛都調入西川。相信劉備對把荊州交到關羽手中單獨看管不怎麼放心,不是不放心他的忠誠,是不放心他的為人,但奪取西川的重要性壓倒了對關羽的懷疑,於是西川占領了,荊州也留下了隱患。
占領了西川,跨阻荊益的戰略目標算是基本實現了,但是同時,荊州東南三郡被孫權偷襲,張魯被曹操消滅;北方,曹操的戰略前方直接和益州接壤了;東方,本來就局促的荊州更加縮水,不得已之下,隻好與孫權議和,犧牲東方的部分土地以換取邊境安寧,集中全力保住西川。
保護西川和北進中原,這兩種策略都必須攻打漢中。又是法正給劉備分析了形勢,使得劉備傾全力奪取了漢中。
為奪漢中,還有兩個小插曲。一是張魯被曹操攻擊時南走大巴山,劉備曾派人迎接,目的不外是想將來能夠利用張魯的影響去漢中搞破壞,可惜沒有成功。另一個是漢中戰事激烈的時候,楊洪獻策“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戰爭打到這個程度,豈是當年一番“隆中對”所能預見的。
奪取漢中後,“隆中對”就隻剩下最後一個夢想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可這時關羽突擊襄樊,荊州的防守露出破綻,導致荊州失守,關羽授首,而後又導致東征失敗,劉備羞死,其間還有張飛被部將殺死,悲劇是接踵而來,“隆中對”的夢也基本就破滅了。
“隆中對”對劉備事業的指導作用,是給劉備指明了每一步的方向,不是教導劉備每一步怎麼走,回顧一下“隆中對”的執行情況,可知一個偉大的計劃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由於時勢的不斷變化,計劃總是在不斷修正中,當這些修正計劃符合了新的形勢的時候,事業就能夠取得相應的進步。
後期關羽和劉備的相繼失敗,恰恰是沒有按照“隆中對”的要求去做,而不是“隆中對”指導原則的錯誤。
最後,即便是劉備失敗後,諸葛亮的一係列動作,仍然可以認為是“隆中對”的延續,隻不過這時候“隆中對”已經被修訂得麵目全非了——至少沒辦法兩路北伐了。連漢朝被更換這個天下最大的變動都沒把握住,“天下有變”這個大前提也就不存在了。蜀漢之國,在一係列的征戰中,已經不是諸葛亮所說的那個“民殷國富”的蜀國了。
而在“隆中對”的一再修改過程中,有兩個起到關鍵作用的人。
第一,關羽。據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對”中所訂的計劃,要劉備一統天下,必須先占有荊州,作為發展的根據地,再攻占西川一帶,到時分兵兩路夾擊,一路從荊州,一路從西川,可以說是當時統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當時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統一,江東被孫權占有,而劉備還沒根據地,眼下可以圖取的就隻有荊州劉表和西川劉璋、東川張魯的地盤了。最終諸葛亮幫助劉備把這些地方都占領了,可以說已經打下了他統一天下的基礎。但非常可惜的是這種良好的基礎被關羽毀滅了,由於關羽不用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大意失荊州。荊州一失,劉備的地盤失去了大約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沒有了荊州,諸葛亮兩路夾擊的戰略無法實行,能進攻中原的路隻有一條,而且蜀道艱難,魏國隻要用一位良將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敗,就是因為司馬懿用固守戰略,任你諸葛亮再多計謀,也飛不過去。所以關羽大意失荊州是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最大因素。
第二,劉備。一個將帥能否成就大業,和他所輔助的最高決策者個人是有很大關係的,在三國時期的決策者中(曹操、劉備、孫權),劉備可以說是在文韜武略方麵最差的。根據諸葛亮的戰略,要先占有荊州,諸葛亮等人多次出計叫他占有,但他都沒有采用,結果被曹操占有了,諸葛亮是很艱難地從曹操手裏奪下荊州的;這就浪費了很多時間和機會,對統一天下多多少少是有影響的。後來攻占西川,情況也差不多,劉備沒有采用手下人的計謀,婦人之仁,結果一個和諸葛亮齊名的副軍師戰死了,死了不少兵,也浪費了很多時間。當劉備占有西川和荊州時,已經用了很多時間,這時另外兩個對手也發展起來了。經過多年的經營,這兩國的人民對興複漢朝已經沒興趣了,老百姓有了飯吃,才不管他是不是劉姓當權呢,可以說這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政治基礎。
劉備給諸葛亮統一天下計劃的毀滅性破壞是,關羽死後,劉備自己東征,結果失敗而回,給諸葛亮留下的爛攤子是這樣的:蜀國的精兵已經不多了。外部環境是兩個國家虎視眈眈,蜀國南部少數民族騷亂,南方幾個郡還叛亂了;內部是人心慌亂,劉禪這個什麼都不會的人當了皇帝。這種情況別說一統天下,能保住本國都很難了。幸好諸葛亮文韜武略,外交上把東吳穩定了,北方也擋住了,國內也發展了,並且通過南征平定了南方的叛亂,少數民族也臣服了。但是這段時間魏國和東吳也發展壯大了,這就使得統一天下更難了。
另外還有些因素(比如劉禪的無能)也使得當時蜀國要統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縱觀曆史,能統一天下的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一個王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有人起義,天下大亂。這時一個人物能救民於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將的輔助從而統一天下;第二種情況是天下分為幾國,當其中一國衰弱或當權者無能時,另有強大的一國趁機消滅它統一中國。漢高祖劉邦時,是前一種情況,當時天下被各個大大小小的王國分割,劉邦在一群英雄的幫助下統一了中國。漢光武帝統一天下時,是因為王莽無道,人心思漢,而當時的綠林、赤眉起義軍隻是一時代表了人們的不滿,並沒有得到人心,所以漢光武帝能興複漢室。而劉備的情況卻沒這麼好,東漢末年當權者無道,漢朝劉氏政權已失去人心。劉備個人雖然比較得人心,但對於興複漢室已沒多大作用。而且蜀漢是個小國,魏國和東吳都比較強,這就使得劉備既沒有上述第一種情況的優勢,也沒有第二種情況的優勢。最後晉國結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麵,實現了統一,即屬於第二種情況。
所以說諸葛亮沒能一統天下,並不是他沒有蕭何的治國之能,也不是他沒有韓信的用兵之策,而是劉備、關羽他們毀滅了本來就很小的一統天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