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北伐:口號還是實幹(2 / 3)

北伐曹魏,統一中原,統一全國,是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最終目標。當時諸葛亮設想兵分二路,一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宛城)、洛(洛陽)”,一路由“將軍(指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直趨長安。但在諸葛亮北伐之時,荊州已為東吳所有,所以剩下的進軍路線就隻有出秦川一條了。

諸葛亮北伐曹魏,先後五次,另有一次是曹軍南下,屬防禦戰。蜀後主(劉禪)建興四年(226年),曹魏的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繼位,稱魏明帝。諸葛亮認為,曹魏政權的更迭,新君剛立,是北伐的一個有利機會,於是在建興五年(227年),率蜀軍北駐漢中。臨出發時,上疏後主,以時局艱難,勸誡和提醒劉禪,並對治國理政,作了安排,史稱這個上疏為《前出師表》。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軍北伐。為了迷惑魏大將軍曹真的主力部隊,諸葛亮揚聲由斜穀道(今陝西眉縣南)取眉5城(今陝西眉縣北),並遣趙雲、鄧芝率一支人馬為疑兵,據箕穀(今陝西堡城北),佯作進攻郿城,自己則率主力突然向西北攻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由於多年努力訓練,蜀軍士氣旺盛,陣容整齊,北伐進展順利,曹魏所屬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天水(今甘肅甘穀東南)、安定(今甘肅鎮原東南)三郡都叛魏響應諸葛亮,魏天水將領薑維也投向諸葛亮。這一方麵是諸葛亮戰略的作用,也說明魏對蜀的進犯估計不足,沒有充分準備。

諸葛亮的進攻和得手,一時震動關中,使曹魏政權十分驚恐,魏明帝急忙親自率軍西鎮長安,派大將張邰率軍阻止諸葛亮。

諸葛亮出祁山,屯兵西縣(今甘肅天水西南),命馬謖為前鋒,王平為副將,督諸軍與張邰戰於街亭(今甘肅秦安縣附近)。馬謖平素好發高論,也提過一些好建議,如“攻心為上”即是,但他不精兵法。劉備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並沒有注意劉備的提醒,在關鍵時刻,用了他。結果馬謖違反諸葛亮的節度,拒聽王平的勸止,棄城不守,上山紮營。張邰乘機把蜀軍圍困於山上,斷其水源。蜀軍缺水,軍心動搖,在曹軍的進攻下潰敗,馬謖逃走,街亭失守。諸葛亮被迫退兵,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軍奪回,第一次北伐失敗。這次出征前期馬到成功,說明諸葛亮戰術上是正確的,但最終的失敗和諸葛亮用人的失誤是分不開的,大兵團作戰勝敗強弱在一瞬間就有可能逆轉,諸葛亮沒能親臨戰陣,還派馬謖守咽喉,不能不說是他的失誤。

為了嚴肅綱紀,以利再戰,諸葛亮忍痛依法處死了馬謖,自己又以統帥身份,主動承擔責任,上疏後主,自降三級。隨即在這年冬天,諸葛亮又率軍,發動了第二次北伐曹魏之戰。

蜀軍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圍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曹魏已有準備,魏將郝昭憑險據守,曆時二十多天。由於蜀國多山,蜀道艱險,這時軍糧供應不上,諸葛亮再次被迫退軍,並於歸途中設伏殺跟後追擊的魏將王雙,第二次北伐僅以此結束。此次退兵主要是受客觀環境的限製,蜀地易守難攻,卻也造成軍需運輸的困難,諸葛亮攻陳倉20天,就已經沒有了出奇製勝的可能,但他在退兵時調度得當,有條不紊,雖退不亂,斬殺王雙,說明諸葛亮在用兵調度上的高明,堪稱戰術典範,很值得後人借鑒。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領兵欲擊陳式,諸葛亮即親自出兵建威(今甘肅西北)。郭淮退兵,蜀軍遂取武都、陰平二郡。第三次北伐以取得局部勝利結束。這次的規模稱不上戰役,主要是諸葛亮以鞏固蜀地,為以後出兵作鋪墊。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采取主動行動,發兵進攻漢中。諸葛亮急調兩萬援軍阻擊。後因雨路阻,魏軍退回。這次屬於防守反擊,魏軍的失利一方麵是天氣的原因,另一方麵說明有諸葛亮的蜀軍無論在戰略還是戰術上都不輸於魏國,魏伐蜀的時機還不成熟。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蜀國的重要程度。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出師,再圍祁山。鑒於蜀道山多路險,以前的北伐多因軍糧運送困難而受嚴重影響,諸葛亮為解決這個難題,發明了一種適合山道的叫“木牛”的運糧車,向前方運糧。魏明帝聞祁山被圍,忙派足智善算的司馬懿迎擊。諸葛亮留下部分軍隊繼續包圍祁山,自率主力東上尋找司馬懿決戰。兩軍相遇於上邦(今甘肅天水市)一帶。司馬懿深知蜀軍的糧食供應仍很困難,有意避免決戰,紮營堅守,拖延時日。諸葛亮隨即改變策略,佯裝退兵,誘敵出戰。司馬懿謹慎尾隨,但不主動出擊。魏軍中一些將領多次請戰,均遭司馬懿拒絕。於是魏軍中有人譏笑司馬懿“畏蜀如虎”。司馬懿無奈,隻好派大將張邰出戰,結果被早有準備的蜀軍擊敗,損失三千多人。魏軍上當吃虧後再也不敢戀戰,而諸葛亮也因此無法消滅司馬懿的魏軍主力。雙方相持月餘,蜀軍糧食供應日益困難,負責運糧的蜀國大臣李嚴,既疏於職守,又怕承當罪責,就假傳後主旨意,要諸葛亮退兵。諸葛亮隻好再次退兵。司馬懿料定蜀軍因糧盡撤退,不是計策,就派大將張邰追趕。諸葛亮抓住時機,於回軍途中,在木門穀(今甘肅天水西南)設伏射殺了張郃,迫使魏軍退去。第四次北伐結束。此次北伐,展現出諸葛亮作為軍事統帥的才能,在兵力較弱,糧草不濟的情況下仍能斬將略地,一度使魏軍不敢“正視蜀旗”。魏國方麵司馬懿的策略也不可謂不精明,在不能保證自己在作戰指揮上勝過諸葛亮的情況下,采取最穩妥的“堅壁清野”,以消耗戰拖垮蜀軍,也是很值得後世研究和借鑒的!但在臨機指揮上,張邰受命追敵,死於木門,司馬懿作為軍團最高指揮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再一次顯示了諸葛亮在用兵指揮上的高明之處,殲敵於“己敗之中”。

此後,諸葛亮暫時停止北伐行動,“休士勸農”,讓士兵歇息練武;同時加強農業生產,積蓄糧食。建興十二年(234年),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的一次北伐。這年春天,諸葛亮率軍10萬,出斜穀口。此前,派使赴東吳,約孫權在東麵呼應,出兵攻魏。不久,蜀軍攻占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與魏大將司馬懿對峙於渭水。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因軍糧不繼而造成中途退兵的情況,諸葛亮又發明了“流馬”車運送糧食,同時抽出一部分士卒分雜在渭水沿岸百姓中,進行屯田。魏軍方麵,則仍堅守不戰,以待蜀軍糧盡疲憊。

這年五月,孫權應蜀國之約,發兵分三路攻魏,但主力在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失利,導致全線撤退。蜀、吳夾擊的計劃落空。

蜀魏在渭水對峙了一百多日。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臨終前,諸葛亮決定撤軍,並對撤軍作了部署。諸葛亮死後,蜀軍依囑,整軍從容而退。司馬懿不知諸葛亮已死,隻緊追而不敢戰,蜀軍故作回軍反擊,受前幾次的影響,司馬懿怕中計,不敢再追。

及蜀軍安全撤退畢,蜀國才宣告諸葛亮病死。時民間百姓流傳笑話說:“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司馬懿字仲達)。”一般認為第五次北伐是諸葛亮的軍事戰略的最高體現,但同時也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前幾次失敗使諸葛亮看出以蜀國一國之力是很難擊敗魏國的,於是他想到與吳國夾擊的戰略,在北伐之前的準備一方麵是諸葛亮作為政治家對本國國力的認識,也說明諸葛亮對這次北伐的看重。但其過程和結果也說明諸葛亮在麵對司馬懿的“避免決戰,紮營堅守,拖延時日”的戰略時,沒有更好的對策。

在北伐之始,有部將建議諸葛亮“奇襲長安”,諸葛亮考慮到各方麵的因素否決了這一提議。對於這一決策,後世一直未能達成共識,一般是認為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對“一將無能,累死千軍”的影響太過看重,導致未能實施這一方案,是其戰略思想決定的。在對司馬懿的堅守上,諸葛亮雖也屢次誘敵,也一度取得局部的勝利,但一直沒能與魏軍主力戰略決戰,消滅魏軍主力,最後無功而返。這一般被認為是魏蜀軍事實力上的差距造成的,司馬懿以多於諸葛亮的兵力而堅守不戰,諸葛亮在其對策上就顯得力不從心,無法可施,本來對魏國就占劣勢的兵力,自己又是攻堅一方,如果繞過渭水分兵襲敵後方就更加分散自己的兵力,對原本已經緊張的補給線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諸葛亮麵對司馬懿有“不是不為,實是不可為”的苦衷,同時這一局麵也是司馬懿熟諳兵法,嚴謹防守,使蜀軍無隙可乘造成的。在選用軍事將領上,諸葛亮也不可謂不煞費苦心,但由於蜀國人才的匱乏和本身在選用上的問題,造成了一些失敗,不能不說是可惜的。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以蜀國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夠對當時實力最雄厚的曹魏主動發起攻擊,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雖然這也不單靠諸葛亮一個人的力量,但他的足智多謀,他的治蜀方略,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素。諸葛亮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很多戰略戰術以及軍事思想還是值得後世兵家借鑒和學習的。

祁山開發與“六出祁山”

一千七百多年前,在中國曆史上曾發生過一場蜀、魏戰爭,但在戰爭還未開始,蜀丞相諸葛亮就把戰略重點放在天水西南的秦地西垂的祁山之上,後演義為“六出祁山”。為什麼諸葛亮要把目光盯向祁山呢?因為這裏是秦國的發祥之地。但在探索諸葛亮注目之地祁山時,這裏與秦地西垂曆史又有什麼聯係呢?

其一、祁山乃長安之首

《三國演義》中說:“眾將曰:‘取長安之地,別有路途;丞相隻取祁山,何也?’孔明曰:“祁山乃長安之首也。”

為什麼諸葛亮要把祁山視為長安的首腦位置呢?在此有二種含義:一是,祁山是秦國的發祥之地,曾是秦早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史載:秦襄公始建秦國於西垂。祁山是秦人東向統一全國的始發地,所以要取長安,按照古典曆史經驗必須先攻下祁山。二是,長安為魏明帝所據守,要取長安必須先取隴西諸郡的必經之地祁山。

祁山是秦人東向取得全國統一的“根據地”,諸葛亮是吸取了秦人在祁山東向統一全國的曆史經驗,必須用百折不撓的誌向和毅力,往返率軍迂回北上祁山,其目的是踏著秦人東向路線,過渭河進入冀縣(甘穀),經秦安街亭,再向張川迂回邁進,越隴山順陝西千河而下,取曹魏所據長安之地,最終達到“盡忠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完成三國一統大業的戰略目的。由此看來,這就是諸葛亮聲東擊西“六出祁山”的實質。但是曹魏也把隴西重要防線祁山作為隴西重要關隘,派重兵把守,故諸葛亮數攻祁山城堡不下,首出祁山又遭街亭之失,隻得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但並沒改變他拿下祁山的決心和信心,時隔二年,諸葛亮又率大軍再取祁山,故《三國演義》一百回,孔明曰:“隴西諸郡,倘有兵來,必由此地,更兼前臨渭濱,後靠斜穀,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得地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