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北伐:口號還是實幹(3 / 3)

祁山不僅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更重要的是秦人東向始發之地。秦人自從大禹導漾(西漢水)以來,和戎保西垂,西垂大夫秦仲為保西垂以身殉職,秦文公東獵至淠渭,經三十二代曆八百多年後,在長安建立了一統天下的強大秦王朝。不能說曆代兵家不以史為鑒。

20世紀90年代初在離祁山堡以西13公裏的大堡子山上的秦公大墓被挖掘,文物流失於國內外,從出土文物看秦公大墓可以說是鋪玉蓋金的,故引起學術界的轟動,並寫出十篇考證文章評論禮縣是秦國的發祥之地。根據調查,禮縣祁山一帶(包括大堡子山在內)為秦西垂陵區,寶雞為秦西陵區,成陽為秦東陵區,臨潼為始皇陵區;在秦人西大陵區中,秦西垂陵為其首。秦人掘起西垂。幾經危亡,幾經浮沉,前仆後繼,躍馬西垂,為記舜帝之恩,作太牢以祀,先後曆十二公,烈烈鐵騎剛直勇猛,皇皇文臣、人才輩出,蓄士納賢以牧為業,終於走出西垂,邁向中原,廣納中原文明與巴蜀文化,由弱到強,由小到大,富國強兵,定都長安,在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封建大秦帝國,“車同軌,書同文”。如果說陝西臨潼為秦文化的末端,那麼禮縣的西垂陵祁山一帶就是秦文化的開始。祁山,故乃長安之首。

其二、祁山乃用武之地及其曆史地位

祁山作為昔日秦早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秦國的發祥地,“人口密集,十分富庶”之地,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曆史資料多有記載。

諸葛亮博覽群書,當看到這些祁山文化底蘊和曆史積澱時,怎不為之驚歎,故流連於巴蜀鳥道和暮雨風塵之中,為祁山的古老曆史文化所陶醉,為這千古名山而呐喊。諸葛亮首出祁山上表言,“祁山去沮縣(陝西勉縣)五百裏,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的論斷,也是他對祁山古老文化考證所得出的結論。經近年考古發現,在西漢水上遊文化層有五十多處,其中有伏羲文化,寺窪文化,仰韶文化,齊家文化,三國文化等,文化層次幾乎囊括了中國曆史的曆朝曆代,尤其近年在祁山附近的大堡子山出土的文物,在全國和世界學術界引起震動,並引起全國和世界專家的高度關注。事實證明,諸葛亮曰:“矚其丘墟,信為殷矣”的正確性。也反映了祁山的深刻文化底蘊和昔日曆代交兵的古戰場的悠久文化曆史。

其三、諸葛亮開發秦人西垂祁山之地實施的幾項改革措施

諸葛亮在出祁山期間,對人才培養、人口雙向交流、交通工具改革、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等方麵實施了好多改革措施和發展謀略。

1.祁山木牛運。《三國誌·後主傳》說:“九年(公元231年)春,三月亮複出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邰救祁山。”

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兵臨祁山之後,首先遇到第一個大問題就是交通不便,軍餉後勤保障難以解決的問題。《水經注》引《開山圖》雲:“漢陽(天水)西南有祁山,蹊徑逶迤,山高嚴險,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在這“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之中,要想解決交通運輸以保障軍需談何容易,他首先發動全軍將士,獻計獻策,搞交通工具改革,發明了一種適應高山地區的車具,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祁山木牛運”。

從近年在秦早期出土的四輪車模具和秦墓附近的兩個秦車馬坑中可以看出,這裏很早就是十分繁華之地,而且交通在中國曆史上是首次利用戰車的先例,要不然周穆王巡“西”時,怎樣駕駟,讓造父馭車飲酒於漾水(西漢水)之上呢?秦始皇西巡,怎樣馭車在這裏“望九以祀”祭祀祖陵的呢?這說明在秦代就是交通十分發達的地區。到漢代何以頹喪到這種地步呢?諸葛亮在祁山肯定是看到了秦代的戰車和輦道,要不然從何基礎上進行祁山的“木牛運”呢?在這高山黃土丘陵區的西漢水兩岸,當時是如何行駛車的呢?

在考察中不難發現,沿西漢水兩岸的高山梁峁之顛,亙山犖道通衝,蜿蜒迂回,通達無阻。所以,車馬坑也葬在半山頂或河穀階地。

2.諸葛亮對人才重用和對冀縣、西縣的人口異地交流

《諸葛武侯集·卷三》郭衝回事曰:“出祁山,隴西、南安二郡,應時降圍天水,拔冀縣(甘穀)虜薑維,驅略士女,數千人還蜀。”諸葛亮甲兵出祁山,先取下了隴西、南安(甘肅隴西縣渭水東岸)二郡後,及時攻占天水,諸葛亮在天水關(今天水鎮)俘獲薑維後,委以重任,先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侯、後遷中監軍、征西大將軍。這實質上是諸葛亮對人才的珍愛和對魏部勢力的一種削弱,在此期間實施他的第一次人口大遷移,驅趕虜奪未婚男子、社會階層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習武之人或有技藝之人、掌刑獄的官吏和未婚女子、掌握技藝的婦女等數千人還蜀。從褒義上講,是諸葛亮對年輕有為的人才進行的一次祁山與巴蜀人才交流大調動。從戰爭的角度講,是采用軍事行動遷移的一種強製措施,一是有力地削弱了曹魏在冀縣的有生力量,二是為蜀國爭得了技術、軍事人才,故“人皆賀,亮顏色愀然”。亮並言:“國家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色,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

按《三國誌·蜀書·薑維傳》建興六年(公元223年)“維等乃俱詣諸葛亮。會馬謖敗於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故維遂與母相失。”可知,拔冀縣數千家還蜀和亮拔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是同年之事。據《漢書·地理誌第八》載,“天水郡,漢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曹睿)改曰漢陽(郡)戶60370,人口261348,縣十六”。天水郡轄冀縣,平均每縣隻有1.6萬人,戶均4·3人。按郭衝回憶,諸葛亮就遷走五千人還於蜀國。無疑是對曹魏的一種有生力量的削弱。

按《漢書·地理·第八》載,當時“西”(西縣)屬隴西郡:“隴西郡秦置、莽曰:厭戎,戶53964,人口236824,有鐵官、鹽官,縣十一。”平均每縣不足2.2萬人,戶均4.4人,冀縣和西縣每戶人口不足5人。諸葛亮拔西具千餘家還漢中,就遷走四五千人。按現在每縣最少40—50萬人,漢代每縣僅有二十多萬人,僅占現有人口的一半。我認為這是對密集人口的一種疏導,有利地增進了祁山與巴蜀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但在一次禮縣秦人西垂文化座談會上有人提出,從文物考古發現,從漢代之後,至元代之前,包括南北朝,五代十國,唐代之前這一段時期,禮縣文物出土很少,且與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還漢中有關係,對這一問題的提出還有待於商榷。

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還漢中,可能是一種人口雙向交流,也可能有一部分遷移後又返回來了,要不然,禮縣人都說祖先是四川大槐樹下遷來的,四川是否有大槐樹這個地名,且疑。在三國時,漢代陝西興平東南的槐亙也在蜀國地域之內,故有這種傳說。這充分說明,諸葛亮在雙向人口交流中,起了積極作用,並促進祁山各業興旺和經濟的發展。

3.諸葛亮倡導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業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漾水》雲:“祁山在蟠塚(今天水齊壽山)之西七十許裏,山上有城,極為嚴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漢水(西漢水)逕其南,城南三裏有亮故壘(今指何台村背後的觀陣堡),壘之左右猶有豐茂蓿草,蓋亮所植也。”諸葛亮率十萬軍兵出祁山,首先遇到至關重要的是糧草問題,軍士帶糧有限,第一次出兵祁山,攻祁山堡不下,就在漢水南岸現“觀陣堡”駐軍半年之餘。如果糧從漢中運送,路途遙遠,又遇名隘高山之隔,唯靠當地供給,但對祁山久攻不下,隻得靠自力更生、自給自足來補充軍餉。就是靠當地解決,西縣當地僅2萬人口,按張澍《方輿記要》:“武侯出祁山,祁山萬戶,出租五百石供軍。”十萬大軍兵臨祁山,怎樣供給軍餉,也是可想而知的。按《三國演義》一百一回中載:建興九年二月,孔明複出祁山伐魏中,孔明降鹵城(鹽官),在隴上與司馬懿搶收熟麥之事,諸葛亮采取先下手為強,搶收了熟麥,以解日下軍餉供應之難。

在祁山發展畜牧,早在西周晚期非子時,就在這一帶養馬,馬大繁息,得周孝王之召至陝西千河流域為周室牧馬,有著悠久的光榮曆史傳統。這裏有鹵城(鹽官)水鹽飼喂,當然是個有利條件下的天然的大牧場。至今仍流傳著“鹽官騾馬名州縣”的民謠,故鹽官仍保留了“鹽關騾馬交易市場”,橫跨西北五省。為此,諸葛亮倡導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才能解決目前的困境,也是一種長遠之計。在今紅河之東曾有個西苑之名,曾是大禹佐舜帝訓馬的場所,故言:“西苑多馬,大秦多寶。十國多人。”

諸葛亮為開發西陲祁山,改變經濟落後麵貌,在種草種樹、發展畜牧上是下了工夫的,史歌民謠一直唱到今,經考查當年諸葛亮種草之地,位於祁山城堡南三裏的何台村,現觀陣堡下,這裏仍四季如春,柏蔭森森,鬱鬱蔥蔥一片。入其間,看見有三棵大柏樹,使人吃驚。最粗一棵有六人之圍,至少有千餘年,相傳為諸葛亮所種。現觀陣堡右側,為圈馬溝,傳說是諸葛亮圈養軍馬和種草的地方。今日變農田,可想在1700年前,這裏卻是一片牧養軍馬的好地方。且聞祁山的苜蓿子都是諸葛亮從四川帶來的。

綜前述,諸葛亮對兵出祁山,開發秦人西陲邊塞,然後達到踏著秦人東遷路線取長安,這是他多次出兵祁山的實質。按照這裏的悠久的曆史文化背景,正確估量祁山的曆史地位,在秦人的發祥地上,諸葛亮實行大膽的技術革新,進行人口疏導,解決高山交通不便,鼓勵種草種樹,飼養家畜等方麵,采取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有利地促進了祁山的開發,增進了祁山巴蜀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