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汙點:不為人知的諸葛亮(1 / 3)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曆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一是因為他是智慧的化身,能夠“未出茅廬,先知三分天下”;其二則是因為他忠於劉備,忠於“興複漢室”的事業。但事實上,諸葛亮是否就是如此完美無瑕的忠臣呢?如果不是,那麼又是誰塑造了一個忠肝義膽的諸葛亮呢?

諸葛亮的另一麵

諸葛亮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忠臣的楷模,是曆代人臣學習的榜樣。他與劉備的“隆中對”顯示了他韻才華智慧,他的《出師表》表達了他的忠心。

誠然,諸葛亮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民間簡直是被神化了的人物,簡直是中國曆史上的唯一的一個完人,他的偉大形象簡直是烙印在人們的腦海裏、心田上,無疑不管作為小說形象或是曆史人物都是正麵的。然而,諸葛亮也是有其曆史局限性的,他的另一麵似乎被一些曆史學家以及《三國演義》研究者所忽略了。

諸葛亮的出山,改變了劉備的命運,改寫了三國的曆史,調整了國家的割據勢力。但是諸葛亮的智慧沒有把民眾引向和平,而把老百姓帶進無休止的戰爭,沒有把父老鄉親引向安居樂業的悠閑生活。而把人民群眾推進不間斷的戰亂時代,曆史學家們如果把三國時期國內戰爭的戰犯排名次的話,諸葛亮當排在甲級——諸葛亮的這一麵不也值得記一筆嗎?

諸葛亮在“躬耕南陽”時是懷有大誌的,並不甘心隻當個農民知識分子,把滿腹經綸付諸東流。刻苦功讀為的啥?還不是為著有朝一日施展才華飛黃騰達嗎?

諸葛亮“嚐好《梁父吟》,每嚐自比管仲、樂毅”,自稱“臥龍先生”,其實這就是自我肯定、自我宣傳、自我推薦,因而,好多人都知“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的確非等閑之輩,斷不肯自找工作,自謀官職,自投權貴,而坐等求賢。諸葛亮也是很自信的,在這亂世,諸侯割據之時,實是人才大戰之日,誰得人才誰得天下,自己已名揚天下,不怕無用武之地,不怕無慧眼識珠,不怕無人相請相求。不過這名人的架子也實在大了些,非得人家三顧茅廬方才相見,這也算諸葛亮考察劉備的誠心、耐心和決心吧,良臣事主可要有所選擇!

諸葛亮輔佐了劉備,扶起了一個新的軍閥,如果諸葛亮被曹操聘請了去,那結果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可能有人會說,諸葛亮仁人誌士、君子賢人怎麼會輔佐奸賊曹操之輩呢?話不能這樣說,魏蜀吳三國,曹操處文武人才最多,而無人把曹操當奸賊,唯諸葛亮這樣想?諸葛亮之所以罵曹賊,是各為其主之故——也許真能幫成一統,結束戰亂,救老百姓於水火,至於皇帝姓劉還是姓曹倒無關緊要了,反正老百姓愛的是和平,擁護的是聖君,隻要能安居樂業繁衍生息平平安安過日子就心滿意足了。

當然,諸葛亮出山後,還有另外的路可走,“隆中對”的內容改變一下,不是幫助劉備謀劃如何奪取政權,成就霸業,而是勸說劉備以人民利益為重,以社會的安寧為念,以息戰安民為己任,結束這你爭我奪的戰爭,放棄稱霸野心,向曹操投降,或日談和,共同治理國家,救百姓擺脫戰爭災難;去東吳“舌戰群儒”,不是說服孫權周瑜堅持抗戰曹操,而是勸說其投降,也或日講和,這天下和平不是唾手可得了?

如若真的講和,劉備、諸葛亮、孫權、周瑜,做個朝裏大官不好說的話,做一個地方長官是絕對不成問題的。然而這四位都野心很大。這仗非打不可。也許命該如此,也許天意,周瑜與諸葛亮偏偏打贏了赤壁戰役這一仗,這以後的戰爭就沒完沒了了,吃苦的受罪的遭難的還是老百姓!

諸葛亮幫助劉備得了荊州,又去取西川東川,還要平定南蠻,七擒孟獲,更要征伐中原,六出祁山,諸葛亮真可以說為了劉備的江山嘔心瀝血處心積慮兢兢業業披肝瀝膽操勞一生,然而最終沒有成功,帶著終生遺憾而去。

其實諸葛亮也是個十足的專權獨裁之人,聽不進別人隻言片語。劉、關、張等相繼去世後,他是實質上的蜀主了,這一點兒上與曹操並沒有什麼兩樣,隻是諸葛亮時刻行著名義上的君臣之禮罷了,一切大權均掌握在手中。

有一點兒他比曹操要差得遠,曹操雖把漢帝視如擺設,但曹操極善采納眾謀士之言,遇事聚眾商議,而諸葛亮就做不到這一點,似乎別人都如同虛設,對任何人都不放心,不敢放手起用人才,不能給別人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大小戰役隻自己傳授作戰方案,使得人人均有依賴心理,致使蜀國後繼無人。這是蜀國的悲劇所在,也是諸葛亮的悲劇所在。

戰爭,有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之分,諸葛亮六出祁山,發起與魏的戰爭,實在找不到正義的詞義,匡扶漢室隻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幌子,漢室在哪裏?漢朝早在曆史上被畫上了句號,北征中原,無非是為著自己稱霸世界,完成自己的夙願,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華而已。

總而言之,諸葛亮上不聽後主劉禪的旨意,下不聽眾官諫勸,生性好鬥,南征北戰,勞民傷財,黎民百姓常年遭受戰爭之苦,不得休養生息,官恨民怨,蜀國最先滅亡當屬情理之中。

戰略分歧與誌趣矛盾:關羽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鎮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個襄樊之戰,首尾長達半年之久,從開始的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到後來的曹操不斷調遣於禁、龐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

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麵竟沒有采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全軍覆沒之際,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這引起了後人的紛紛猜疑。

最近,上海大學曆史係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襄樊之戰,前後半年之久,蜀漢為何不派一兵一卒?對此,學者多有議論。早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提出獨特見解,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故“葛氏”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關羽。章太炎的這個觀點很是大膽,但僅僅隻是猜測。而朱子彥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則對此觀點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誌》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見諸葛亮勸諫的記載。

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後,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盡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開始,至十二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為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傳播渠道。

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眾所周知,諸葛一生唯謹慎,從不弄險,他為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

朱子彥認為,隻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隻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

所以,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家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關羽呢?這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

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臥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誌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誌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