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戴爾,全球最大的電腦直銷商,美國戴爾公司創辦人。1965年出生在美國曼哈頓的布郎克斯。父親是一名牙醫,母親是經紀人。
戴爾創立自己的公司時年僅19歲。他所創立的直銷模式,改變了人們購買個人電腦的方式。時至今日,這種方式已經風靡全球。他的公司——戴爾計算機公司好似一台金錢發動機。在《財富》雜誌評出的最大500家美國公司中,戴爾公司是惟一一家連續三年銷售額和收入年增長率均超過40%的公司。從1990年以來,戴爾股票價格上漲了296倍!根據2002年初美國《商業周刊》的一項調查報告,全球表現最佳的100家IT公司排名中,戴爾電腦位居榜首(微軟排名第八)。
戴爾公司現為美國商業Computerworld/Smithsonian獎委員會成員,並以領袖卓見,多次獲電腦、金融及商界獎項。
戴爾在美國《商業周刊》1996、1997和1998年三度人選最佳管理者。
意識到經營電腦的無限商機
在戴爾剛剛接觸電腦的時候,他用自己賣報紙存的錢買了一個硬盤驅動器,用它來架設一個BBS,與其他對電腦有興趣的人交換信息。在和別人比較關於個人電腦的資料時,他突然發現電腦的售價和利潤空間很沒有常規。當時一部IBM的個人電腦,在店裏的售價一般是3000美元,但它的零部件很可能六七百美元就買得到,而且還不是IBM的技術。他覺得這種現象不太合理。另外,經營電腦店的人竟然對電腦沒什麼概念,這也說不過去。
大部分店主以前賣過音響或汽車,覺得電腦是下一個“可以大撈一票”的風尚,所以也跑來賣電腦。光是在休斯頓地區,就忽然冒出上百家電腦店,這些經銷商以2000美元的成本買進一部IBM個人電腦,然後用3000美元賣出,賺取1000美元的利潤。同時,他們隻提供顧客極少的技術服務,有些甚至沒有售後服務。但是,因為大家真的都想買電腦,所以這些店家還是大賺了一筆。
意識到這一點後,戴爾開始買進一些和IBM機器裏的零件一模一樣的零部件,把他的電腦升級之後再賣給認識的人。他說:“我知道如果我的銷量再多一些,就可以和那些電腦店競爭,而且不隻是在價格上的競爭,更是品質上的競爭。”同時他意識到經營電腦“商機無限”。於是,他決定投身於電腦事業。
“我不得不放棄學業了,”他對父母說,“我想開辦自己的公司。”
“你到底想幹什麼?”父親問。
“跟IBM競爭。”他聳聳肩,輕鬆地回答。
“跟IBM競爭?”現在他的父母真的為兒子擔心了。但是,邁克爾不管父母怎麼說,堅持不改變主意,他還是那句話:這主意不錯,為什麼不去試試。於是他們達成協議:暑假時他可以開辦自己的計算機公司,若是不成功,那麼9月份新學期就必須回到學校裏去。
回到休斯敦,邁克爾用所有的存款開辦了“戴爾計算機公司”。此時是1984年5月3日,他剛滿19歲。
坦誠地麵對困難和錯誤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戴爾總是正麵迎接問題,而不否認問題存在,也不找借口搪塞。戴爾公司用這種斬釘截鐵的態度去麵對所有錯誤,坦白承認:“我們遇到問題了,必須進行修正。”不過,這樣做並不容易。當壞消息傳來或發生令人失望的事情時,人自然會畏縮逃避,希望奇跡出現,但奇跡通常不會發生。事情發生的速度很快,所以必須做到立即掌握問題,馬上進行修正。戴爾公司可以從市場表現和工廠製造過程,立即得到所有事情的資料,包括產品、需求趨向、品質數據等。度量表不但會在工廠內公告,也會通告全公司。銷售人員以分鍾為單位來計算進度。公司內的每一項活動都附有一份度量表,即使是法律、公共關係及人力資源這類的軟性活動也不例外。這些度量表不隻是數據或統計,還包括顧客的選擇,甚至極度難堪的負麵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