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氣色鑒(2)(1 / 2)

【譯文】

氣是一個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主要之神,對內在的生命表現為人的精神,外在形式表現為人的氣色。氣色有多種形態,有貫穿人的一生的氣色,就是“少年時期氣色純清稚嫩,青年時期氣色勃興光潔,壯年時期氣色旺盛豐美,而老年時期則為樸實平和”。有貫穿一年的氣色,就是“春季氣色為青色——木色、春色,夏季氣色為紅色——火色、夏色,秋季氣色為黃色——土色、秋色,冬季氣色為白色——金色、冬色”。有貫穿一月的氣色,就是“每月初一日之後如枝葉盛發,十五日之後則若隱若現”。有貫穿一天的氣色,就是“早晨開始複蘇,白天充盈飽滿,傍晚漸趨隱伏,夜間安寧平靜”。

以氣為自身的主宰

“氣色”這一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氣”與“命”相對,“色”與“運”相配。要注意的是,“命運”一詞當是“命”與“運”的合稱,“命”是先天生成的,不易改變,“運”是後天的,有可能改變。人分多種,有“命”好“運”佳者,此為上上者;有“命”好“運”不佳者,主一生有成,但非常不順利;有“命”不好但“運”佳者,主一生順利,但成就不會太大;有“命”不好“運”不佳者,則一生坎坷,終無所成。

“氣”,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圍棋中有“氣”之一說,圍棋中如果棋子無“氣”,意味著該子已死亡,應從棋盤上拿走。

氣功中講求“氣”的修煉和運行,氣不存,自然無功可言。

古人認為,人寡氣而生,“氣”有清濁、昏明、賢鄙之分,人有壽夭、善惡、貧富、貴賤、尊卑的不同,這些由“氣”能反映出來。氣運生化,人就有各種不同的命運和造化。

“氣”旺,則生命力強盛;“氣”衰,則生命力衰弱。生命力旺盛與否,與他日常行事的成敗有密切聯係。生命力不強,難以夜以繼日頑強地與困難作鬥爭,自然難以成功。生命力旺盛,則能長期充滿活力、精神煥發,是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氣”的旺衰,與人之好動好靜並不一樣。好靜好動與性格有關,與“氣”則無直接聯係。同時應注意,有的人“氣”躁,其人好動;“氣”沉,其人好靜。那個“氣”與這兒所講的“氣”不是一回事,應有所區分。

曾國藩在《冰鑒》裏認為,人以氣為主,氣在內為精神,在外為氣色,把氣與色看作表裏性的一組概念。更重要的是,從氣色的重要性,存在形式和類型角度來說明氣色變化不定,在觀察氣色時應持變化的觀念,不能作機械式的判斷。

“人以氣為主”,是說“氣”對人非常重要,處在主宰、根本的地位。“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是說“氣”有一內一外兩種存在形式,內在存在形式是“精神”,外在存在形式為“氣色”。換句話說,觀察“氣”,既要觀察內在的“精神”,又要觀察外在的“氣色”,這兩句話實際上指出了觀察“氣”的門徑,也指明了“精神”與“氣色”的實質。

在傳統相學中,“氣色”是分為“氣”和“色”兩個概念的。劉邵在《人物誌》一書中就把“氣”和“色”分開來識別人才。

他認為,“躁靜之決在於氣”,即通過一個人的“氣”的觀察,可以看出他是好動型的或是好靜型的,因為氣之盛虛是一個人性格的表現,氣盛者則其人好動,氣虛者則其人好靜。

通過對一個人聲音的識辨,也可以識人,“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其意思說,外表的動作,是出於人的心氣。心氣的象征又合於聲音的變化。氣流之動成為聲音,聲音又合乎音律。有和平之音,有清暢之音,有回蕩之音。

古代善於識人者,往往能夠從成敗之外看到人才的長處,這是最難能可貴的。而庸人卻隻能以成敗論英雄,如此一來,必然會錯失未顯達時的管仲、張良這一類人。管仲在未佐齊桓公時,什麼都不成功;張良未遇劉邦時,刺殺秦始皇也不成功。這是因為事情的成功會受到許多偶然因素的幹擾,運氣好時,瞎貓也能撞上死耗子,運氣不好則天才也難成功。觀察人才,應仔細考察其做事的方法和手段,即便他這次未成功,但可以知道他的特點,是膽大心細?是計劃周密?還是憑偶然性完成了這項任務?計劃周密、膽大心細的人,即便這次不成功,下次也會成功。有的人才能很高,隻因為時機不成熟,才能一直得不到發揮,如果隻以成敗論英雄,就很難真正發現有才能的人。

古代將帥用人,著重考察人物的心性才能,不要待他把事做定之後再下結論,隻持初端就可作判斷。許多成功者在事情還沒有完成之前,瀟灑自如,胸有成竹。在進行中就能信心十足地把握住未來的發展方向,即使有困難,有壓力,但心中分寸已經安定,會有揮灑自如的外在表現和樂觀的信心,以這種心態來引導事業,其前景是可以期望的。而愚才做事之前,卻沒有雄心,使人提心吊膽、惴惴不安,這也是觀人識人所必須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