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修身智慧(1)(1 / 3)

常存敬畏之心,則是載福之道

【原典】

沅弟左右:

餘自經鹹豐八年一番磨煉,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訓誡,始知自己本領平常之至。昔年之倔強,不免意氣用事。近歲思於畏慎二字之中養出一種剛氣來,惜或作或輟,均做不到。然自信此六年工夫,較之鹹豐七年以前已大進矣。不知弟意中見得何如?弟經此番裁抑磨煉,亦宜從畏慎二字痛下工夫。畏天命,則於金陵之克複付諸可必不可必之數,不敢絲毫代天主張。且常覺我兄弟菲材薄德,不配成此大功。畏人言,則不敢稍拂輿論。畏訓誡,則轉以小懲為進德之基。餘不能與弟相見,托黃南翁麵語一切,冀弟毋動肝氣。至囑至囑。

【譯文】

沅弟左右:

我自從經過鹹豐八年的一番磨煉就開始知道畏懼天命、懼怕人言、聽從君主的訓誡,開始知道自己的本事平常得很。年輕時性情倔強,不免意氣用事。近年來從畏、慎二字的思索中頤養出一種陽剛之氣,完成工作或者半途而廢這兩個方麵我都做不到。但對這六年的磨煉還有自信,比較鹹豐七年以前已有很大進步。不知你意下如何?弟經過此番摔打磨煉也應從畏懼兩字中下功夫。畏懼天命,則對於金陵可不可以攻克之數,不敢絲毫代替上天。而且經常感到我們兄弟並非棟梁之材,無聖人之德,不具備立大功的機會。懼怕他人的言論,就不敢稍有觸動輿論。畏懼訓誡,就要以小小的懲罰為逐步提高品德的基礎。我不能與你相會,托付黃南翁麵陳一切,希望你不要大動肝火。切記切記。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所畏懼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類是渺小的。

曾國藩曾說:“細想古往今來,億萬年無有終期,人們生活在其間,數十年隻不過是一眨眼的工夫。大地數萬裏,不能窮極,人在其中休息遊玩,白天猶如一間房子,夜晚好比一張臥榻。古人的書籍,近人的著述,浩如煙海,人一生所能讀的不過九牛一毛。事情複雜多樣,可以獲得美名的道路也有千萬條,人們一生中所能做的事,不過是滄海一粟。知道上天悠悠無窮,人的生命無比短暫,那麼遇到憂患和不順心的事,應當稍稍忍耐以待其自消;知道大地的廣闊,而自己在大地上的位置卻非常之小,那麼遇到名利的事情,就會主動避讓三分,恬淡處之。知道古往今來的著述無窮無盡,而自己的見識非常淺薄,那麼就不會再以一己之見而自喜,應當擇善而從,並以謙虛的美德保持它。知道事情複雜多樣,而自己所辦的事情非常少,那麼就不敢以功名自誇,應思考推舉賢才,一起去完成大的功業。”

所以,曾國藩主張,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所畏懼,尤其是在順利的時候,更不能忘乎所以。曾國藩曾說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曾國藩一生,也始終是在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心境中度過的。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五月,曾國藩升了官,他在給弟弟的家書中表示自己不但不敢高興,反而感到戰戰兢兢。他給家裏寫信說:“這次升官,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誠惶誠恐,自我反省,實在是無德足以承受。你們遠隔數千裏之外,一定要匡正我的過失,時時寄信來指出我的不足,務必使世代積累下的陰德不在我這裏墮落。這樣才可以持盈保泰,不會馬上顛覆。你們如果能常常指出我的缺點,就是我的良師益友了。弟弟們也應當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為家裏有人做官,就敢欺負別人;不要以為自己有點學問,就敢於恃才傲物。要常存敬畏之心。”

曾國荃懷著鬱悶的心情回鄉養病時,曾國藩曾給他寫了一封信說:“九弟你立誌做事,就像春夏擴展之氣;我立誌做事,就有秋冬收藏之象。你認為擴散舒展才會有旺盛的生機,而我則認為收斂吝嗇才會有深厚的生機。我平生最喜歡古人所說的‘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我認為珍惜福祉,保全安康的道理和方法沒有比這個更為精當的了。我們的祖父星岡公過去待人接物,不論對待什麼人,都是一團和氣,隻有對我們這些後輩非常嚴肅,尤其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我想,這大概是他老人家有意使出來的一種收斂之氣,目的在於使家中的歡樂有度,而不至於過於放縱。我也是到現在才明白他老人家的這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