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相關,曾國藩還講述了北宋熙寧年間的大臣呂惠卿的故事。呂惠卿因積極支持宰相王安石變法而經王安石推薦當上了參知政事(副宰相)。可是他竟利用推行變法之機為非作歹,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對變法的推行起了很大的消極作用。
一年春天,呂惠卿到某道觀遊覽,聽說有一位道士會作詩,就指著天空中的風箏,要道士作一首詩。
道士吟道:“因風相激在雲端,擾擾兒童仰麵看。莫為絲多便高放,也防風緊卻收難。”
在這首詩裏,道士借風箏喻義,勸告呂惠卿不要因為“絲多便高放”,免得在“風緊”時狼狽。“擾擾兒童仰麵看”是對當時場景的描繪,同時也是隱喻,意是人們正在看“風箏”的表演。呂惠卿是進士出身,完全理解詩的內涵,但卻繼續我行我素,後來屢被彈劾、貶斥無人肯伸出援手。王安石晚年回憶往事時,常後悔當年因信任他而誤了改革大事。
“莫為絲多便高放”,這一句的喻義是不要因為手中有權就拚命濫用。曾國藩對此心領神會。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權勢可謂盛極一時,可他更加謹慎,在給曾國荃的一封信中他寫道:“捐務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絕不要多說一句話。人在官運極旺的時候,他們的子弟經手去辦公務也是格外順手,一唱百和,一呼百應。但這也是最容易生出閑言碎語的時候,怨恨和誹謗也會由此而生。所以我們兄弟在極盛的時候要預先想到衰落之時,在百事平順之際想到百事拂逆之時。老弟你以後如果回湘鄉,切記要把不幹預公務作為第一重要的原則。這是為兄發自肺腑的勸告,你一定要銘記在心。”他還專門寫了一副對聯與兄弟共勉:“為平世之官,則兄弟同省,必須回避;為勤王之兵,則兄弟同行,愈覺體麵。”
在曾國藩的日記裏,還記有這樣一個曆史典故:田單攻打狄人的城邑,魯仲連預料他攻不下,後來果然三個月都沒能攻下來。田單向魯仲連請教原因,魯仲連說:“我看到將軍您在守衛即墨時,坐下就編織草筐,站時就握著鐵鍬,士兵全都以將軍為榜樣,全軍上下抱著舍生忘死之心,一聽到您的號令,沒有人不拚死出力的,這是您能打敗燕國的原因。但是現在,您東麵有進獻的珍奇,西邊有邀遊的快樂,身上披著黃金縷帶,盡情享受著榮華富貴,早就沒有了殊死作戰之誌。這就是您現在不能取勝的原因啊。”
這個故事看來對曾國藩影響很大,他認為魯仲連的話很有道理,在湘軍收複了江寧城後,曾國藩看到湘軍上下一派驕奢淫逸之氣,所以就上報朝廷,懇請將一批將士遣散回原籍務農。
後來,曾國藩受命前往山東、河南一帶圍剿撚軍時,湘軍跟隨的就極少,任用的都是淮軍。淮軍將士雖然士氣高昂,但缺少憂患意識,曾國藩就暗暗地為他們擔心,恐怕他們不能承擔平定天下的重任。《莊子》上說“兩軍相逢勇者勝”,魯仲連說的憑借憂和勤能勝,而由於娛樂失敗的話,也就是孟子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思。用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來教育士兵,用昂揚的鬥誌來振作三軍的士氣,這兩種做法都能夠獲得勝利,隻在於主帥審時度勢地運用罷了,這說明做事不能沒有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