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修身智慧(2)(2 / 3)

道家為破除名利的束縛,主張無為;佛家則幹脆教導人逃離紅塵。這兩種辦法視功名如糞土,固然無拖累,但僅為一己快樂而計,非有責任感、使命感的聖賢豪傑所願為。人生於世,苦難眾多,誌士仁人,更應以治國安民為己任。此外又要不受名利之累,就更加困難。“淡”的妙處,不但不妨礙成大業、辦大事,還給自己留出一片安閑自在的天地,享受人生,同時也使事業獲得推動,正是兩全其美之法。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

【原典】

字諭紀澤兒、紀鴻兒: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譯文】

字諭紀澤兒、紀鴻兒:

人的氣質,由於天生,本來難以改變,隻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它。古代精於相麵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

讀書體味得深的人,氣質也會超凡脫俗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他的祖父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壯年悔過,因此對曾國藩的父親要求很嚴,曾國藩的父親曾竹亭雖然長期苦學,但資質有限,隻到四十三歲時才補為縣學生員。曾竹亭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就又把期望放到了兒子們身上。曾國藩曾回憶說:“先父……平生苦學,他教授學生,有二十多年。國藩愚笨,從八歲起跟父親在家中私塾學習,早晚講技,十分用心,不懂就讓父親再講一遍,還不懂再講一遍。先父有時帶我在路上,有時把我從床上喚起,反複問我平常不懂之處,一定要我搞懂。他對待其他的學童也是這樣,後來他教我的弟弟們也是這樣。他曾經說:‘我本來就很愚鈍,教育你們當中愚笨的,也不覺得麻煩、艱難。’”

在這樣的家庭裏,曾國藩八歲時已經讀完了“五經”。十四歲時,受教讀《周禮》《禮儀》,直至能夠背誦,還讀了《史記》和《文選》,這些造就了曾國藩一生的學問基礎。他之所以顯達,推究其根源,實在是靠家學的傳授。但是,從根本上說來,曾國藩一生的學問功業,還是基於他自己的苦讀。對曾國藩來說,美服可以沒有,佳肴可以沒有,但是書卻不能沒有,讀書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

曾國藩在青少年時代就酷愛書籍。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那次會試落第後,他自知功力不深,便立即收拾行裝,搭乘運河的糧船南下。雖然會試落榜,但卻使這個生長在深山的“寒門”士子大開眼界,他決定利用這次回家的機會,進行一次江南遊,實現“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宏願。

這時曾國藩身上的盤纏已經所剩無幾。路過睢寧時,遇到了知縣易作梅。易知縣也是湘鄉人,他與曾國藩的祖父、父親非常熟悉,與曾國藩也相識。他鄉遇故人,易知縣自然要留這位老鄉在他所任的縣上玩幾天。交談中易知縣得知曾國藩會試未中,但從其家教以及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得出曾國藩是個非凡之人,前程一定不可限量。易知縣知道曾國藩留京一年多,所帶銀兩肯定所剩無幾,便有心幫助曾國藩。當曾國藩開口向易知縣借錢做路費時,易知縣慷慨應允,借給曾國藩一百兩銀子,臨別還給了他幾兩散銀。

經過金陵時,曾國藩在書肆中看見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愛不釋手,他太喜歡這部書了。然而一問價格,曾國藩大吃一驚,要一百兩銀子,恰好與他身上所有的錢相當。他想折價把這部史書買下來,但書商似乎猜透了他的心理,一點價都不肯讓,一百兩銀子少一錢也不賣。曾國藩心中暗自盤算: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已交錢定好,沿途不再遊玩,省吃儉用,費用有限。這時已是初夏,隨身所帶的一些皮袍冬衣,反正也穿不著了,幹脆送去當了,勉強還可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