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修身智慧(2)(3 / 3)

於是曾國藩把一時不穿的衣物全部送進了當鋪,毅然把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買了回來。此時,他如獲至寶,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平生第一次花這麼多錢,就是為了買書。此一舉動,足見曾國藩青年時代誌趣的高雅。曾國藩的一生不愛錢、不聚財,但卻愛書,愛聚書。

回家以後,父親見曾國藩花了上百兩銀子買回一堆書,非但沒有責備,反而鼓勵他說:“爾借錢買書,吾不惜為汝彌縫,但能悉心讀之,斯不負耳。”父親的話對曾國藩起了很大作用,從此他閉門不出,奮發讀書,並立下誓言:“嗣後每日點十頁,間斷就是不孝。”

曾國藩發憤攻讀一年,這部《二十三史》全部閱讀完畢,一部《二十三史》爛熟於胸,此後便形成了每天點史書十頁的習慣,一生從未間斷。這樣,自京師會試以來,曾國藩培養了對古文和曆史的愛好,為以後更為廣泛地研究學術問題,總結曆代統治者的經驗教訓,參與治理國家和社會打下了基礎。所以,他後來回顧自己的讀書治學過程時說:“及乙未到京後,始有誌學詩、古文並作字之法。”

曾國藩供職京師的時候,正是中國內憂外患交迫的時候,所以,他讀書更側重經世致用之學,特別是輿地之學。在閑暇的時候,曾國藩對於軍政大計以及各種庶務,仔細地、有所選擇地閱讀古代史籍,盡量把現實的問題考究詳盡。所以一旦當權,便能把平時讀書得來的學問拿出來應用。後來太平天國聲勢大盛,曾國藩以一書生帶兵,終能剿滅洪、楊,一般人都很驚訝。我們隻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師生活,十多年京師名流之間的交往互教,十多年京師期間堅持不懈地刻苦攻讀經世致用之書籍,是如何地準備著應付事變,如何地關切時務,如何地虛心研究,便可知道曾國藩的成功,絕對不是僥幸得來的了。

當時掌理全國庶政的六部,除了戶部之外,曾國藩還擔任過其他禮、吏、兵、刑、工五部的侍郎。在為官期間,對照自己所任各部的工作特點,他專心潛讀《通典》和《資治通鑒》,由此而洞悉了從古至今的政事利弊、官場風氣及民生疾苦。曾國藩由內閣學士升為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時,閱遍清代道光以前曆朝文獻,目睹時局危急而政風頹靡,遂因皇帝之下詔求言而先後參照史籍上了幾道條陳時務的奏疏,體現了他明道經世的抱負。

在曾國藩讀書榜樣的示範下,湘軍將帥們都把孔、孟、周、張、程、朱,直到船山的“聖賢學脈”“儒家道統”作為自己的思想信仰,從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廣搜博取,以求治國用兵之道,為其軍政實踐服務。

正如郭嵩燾所說:“軍興以來,湘人起文學任將帥,肩項相望。一時武健強力,多知折節讀書。軍行所至,聞弦歌之聲。”大批湘軍將領多是從“一介書生”“布衣寒士”而投筆從戎,從文書、幕僚或中下級軍官,一躍而成為統兵作戰、獨當一麵的高級將帥,不少人成為巡撫總督一類的封疆大吏,有的甚至成為清朝中央政府的尚書、軍機大臣、大學士。

曾國藩在讀書學習方麵尤為可貴的是,把它作為生命中重要的部分,相伴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