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個常姓大家族想跟曾國藩家攀親。曾國藩得知這件事之後,堅決不同意。倒不是門不當、戶不對,而是他認為常家官宦的習氣太重。在給弟弟們的信中,他解釋說:“聽說常家的公子最喜歡依仗父輩的權勢作威作福,穿著華麗的衣服,帶著一大批仆從。恐怕他們家有官宦人家的驕奢習氣,會亂我家的家規,教壞我家的子弟。所以,我家不能跟他們聯姻。”因此,在曾紀澤的婚事上,曾國藩專門寫信給家裏,希望能在鄉間選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兒。
曾國藩的節儉還表現在一些特殊的事情上。他認為,日常持家應當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紙片都收集起來,以備使用。如他所言:“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可珍之物固應愛惜,即尋常器件亦當彙集品分,有條有理:竹頭木屑,皆為有用,則隨處皆取攜不窮也。”積少成多,就會變廢為寶。這樣家裏既顯得整齊,又節省了財物,還養成勤動手、辦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曾國藩還教導他的兒女要節儉,說:“家中的男孩子必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女孩子不要太懶惰,應當早日學習燒菜煮飯。勤快,就是生動之氣;節儉,就是收斂之氣。一個家庭能做到既勤又儉,那就絕對不可能不興旺發達。”曾國藩在這裏之所以反複強調勤儉的重要性,目的就在於教育子女要懂得生活的艱辛。
曾國藩之所以重視勤儉持家,因為在傳統社會中,家是一個人事業的根基,治家與治國相通。不善治家者,必不能治天下。一個人即使再有能力,倘若家庭出了問題,也就如樹拔其根,難以立足。曾國藩有這樣一種不同尋常的看法,他認為做官不是長久之計,而家庭則與一個人的一生相始終。所以,他認為治家比做官更重要。
在曾國藩的影響下,夫人歐陽也絲毫沒有官太太的習氣。歐陽夫人早年跟從曾國藩,受了很多的苦。後來曾國藩做了兩江總督,歐陽夫人所穿鞋褂等仍然是由女兒們所做的。1863年,歐陽夫人自老家東下,前往南京與丈夫相會,隻帶了一個鄉下的老太太,每個月發給工資八百文。當時兩房兒媳沒有丫鬟服侍,家中的粗活也由這個老太太來做。後來船到安慶的時候,兒媳們感到堂堂總督夫人連個丫鬟都沒有,太不像樣,商量了一下,就湊錢給歐陽夫人買了一個。然而,歐陽夫人卻把這個丫鬟送給了其他人。
曾國藩的節儉並不是要省幾兩銀子,積少成多,使自己成為一個大富翁。他不愛錢,不斂錢,不聚錢,直到去世時,家中僅有一萬多兩銀子,還不如一般士紳富戶。他的真正目的是使自己保持勤儉風氣,更主要的是為了兒女們能自尊自立,以免養尊處優,喪失努力進取的動力。他經常說:“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有餘財則子女必趨於驕奢,隻有保持節儉自立,才可成才。“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
勤勞謹慎,興家之道
【原典】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兒侄輩總須教之讀書,凡事當有收拾,宜令勤慎,無作欠伸懶漫樣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較勤。吾近日亦勉為勤政。即令世運艱屯,而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敗,一定之理。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兒侄輩總應該教他們讀書,什麼事都應當讓他們收拾,要讓他們勤勞謹慎,不作打嗬欠、伸懶腰散漫的樣子。至要至要。我的兄弟中隻有澄弟比較勤快。我最近也努力做到勤奮恭敬。
即使世道艱難,而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還是勤則興盛,懶則衰敗,這是一定不變的道理。
勤者興家立業,懶者一事無成
曾國藩對於一個人的勤,並不主張立時做到,主張慢慢養成習慣。
曾家可謂勤勞之家的典範。“勤”是曾國藩教導子弟的一個經常性的內容。他的家書、日記、詩文中強調“勤”的內容或次數不下數百次。
曾國藩認為勤勞是修身養性的必修課,是興家立業的奠基石。不勤則懶,雖說“懶人有懶福”,但懶福不是幸福,懶人也無益於社會。曾國藩不僅時常教育子女勤勞,自己還言傳身教,形成了勤勞興家的好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