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自己工作,他的夫人、兒媳,住在總督署內,也要績麻紡紗、做針線工作,直至起更後,始能休息。《水窗春囈》所記一個笑話,可以說是曾國藩家庭生活的自白:兒子新婚未久,睡在床上,輾轉反側,心甚焦急,乃大呼曰:“媽,你那不懂事的媳婦,吱吱呀呀紡車不停,鬧得我睡不著,請將她那部紡車打碎好了。”作為公公的曾國藩在隔屋聽到了兒子的話,也高聲說道:“太太,如果要打,最好先將你那部車子打碎,我也睡不著呢!”這一笑話,後來成為曾國藩的幕僚們閑聊話題之一。笑話一出,大家笑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可是曾國藩以五指撫摸胡須,一點也不笑。一個勤勞而又其樂融融的家庭油然而生在我們的麵前。
曾國藩一方麵告誡諸弟在家教子侄,總須有勤敬二字。並說:“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至切至切,餘深悔往日未能實行此二字也,千萬叮囑。澄弟向來本勤,但不敬耳,閱曆之後,應知此二字之不可須臾離也。”
曾國藩還發現這樣一個可怕的現象:“一代懶,二代淫逸。”他說“四弟、九弟較勤,六弟、季弟較懶。”“以後勤者愈勤,懶者痛改,莫使子侄學得怠惰樣子。”
曾國藩要求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吾生平於此二字少工夫,今諄諄以訓吾昆弟子侄,務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家中若送信來,子侄輩亦可寫稟來,並將此二字細細領會,層層寫出,使我放心也。曾國藩還一再詢問,囑托子侄輩對勤敬二字有無長進否,“若盡與此二字相反,其家未有不落者;若個個勤而且敬,其家未有不興者,無論世亂與世治也。諸弟須刻刻留心,為子侄做榜樣也。”曾國藩的一生貫徹一個勤字,當直隸總督時,將積壓的上萬件案子一個月就處理完了,晚年幾乎雙目失明,仍手不輟書,當他已經成就大事後,仍期望自己成為“立言之人”,並為此而努力,直到病逝。
“勤”是中國家庭的傳統美德。而“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勤也確實會給人帶來理想的回報。勤會使人增長知識,廣博見識,積累經驗,會使事業之禾得到充分的浸灌,從而茁壯地生長,獲得豐碩的收成。
因此,曾國藩說“千古之聖賢豪傑,即奸雄欲有立於世者,不外一勤字”。勤即是不懈怠、兢兢業業,因此由勤必生“敬”,即對所勤的對象的敬重鄭重之態。“敬”則必生“謙”,即小心恭敬之意。所以常見曾國藩把“勤、敬、謙”相提並論。如他說:“勤若文王之不遑,敬若舜禹之不與,謙若漢文之不勝,而勤謙二字,尤為徹始徹終,須臾不可離之道。”
“勤所以儆惰也,謙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謙,則大字在其中矣,吾將守此勤敬二字以終身,倘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者乎!”
曾國藩也深諳勤字之道。他大到為官治軍、小到治家修身,無不以勤字為重,他說:“人敗,離不得個‘逸’字。”又說:“天下百病,生於懶也。”“人不勤則萬事俱廢。”不懶不逸,就是勤,“勤者,逸之反也。”“勤所以儆惰也。”
如今社會,雖有勤者,但也不乏懶者,懶者成天無所事事,有的還坐公車、拿公款,這樣的人是社會的寄生蟲。還有些懶人雖然也幹點活,但一有空便打麻將,睡大覺,侃大山,白白浪費光陰,他們得過且過,虛度了一生。實際上,勤勞雖說有點苦,但其中又有無窮的樂趣,又有勤勞後的幸福,不勤勞怎能品嚐此味呢?作為青少年,應從小培養成愛勞動、勤動手的好習慣,將會終生受用,受益無窮。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原典】
字諭紀澤兒:
我朝列聖相承,總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必。我家高曾祖考相傳早起,吾得見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約一個時辰,始見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則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爾所及見者也。餘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紹先人之家風。爾既冠授室,當以早起為第一先務。自力行之,亦率新婦力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