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賦都差不多,子女成才與否,是否能走正路,其關鍵在於後天的教育。而作為人生第一老師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對子女的個性、道德觀等的形成更是起著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說:“曆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我們從曾氏語錄中可以看出,曾國藩為什麼這樣注重家範,它確實與“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當今社會,社會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教育體係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但家庭教育由於有獨特的教育功能也絕不能被忽視。作為父母,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責任,有個好子女則家庭和睦,各自的煩擾也少一些,每個人就會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無論哪個時代,無論出自於何種理由,人們都不能不承認曾國藩的學問和能力,他集嚴父、慈父於一身,時時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愛之以其道”。其教子成功的經驗,時至今日也頗具借鑒意義。
好的家範,確實能夠造就為民事國的人才,這是中國人曆來注重家範的原因。曆史上很多名人英雄都是在好的家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而曾國藩特別講求自己的家範。曾國藩之所以高度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主要基於兩點原因:一是曾國藩認識到通過後天的教育能夠造就人才,能使潛在的千裏馬變為現實。二是曾國藩深刻地認識到,無論今朝多麼位高權重,多麼風光無限,但如果不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就難逃下一代流蕩溝壑的無情下場。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強調立誌,又注重注入時代特點的新東西,還不忘記人格的熏陶。總之,曾國藩的教子方法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借鑒、學習。
齊家“八本堂”“八本經”
【原典】
字諭紀澤、紀鴻兒:
吾教子弟不離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則專重孝字。其少壯敬親,暮年愛親,出於至誠,故吾纂墓誌,僅敘一事。
吾祖星岡公之教人,則有八字,三不信。八者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者,曰僧巫,曰地師,曰醫藥,皆不信也。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我教育子弟不離“八本”“三致祥”。八本是: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晚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我父親竹亭公教育人,則專門側重於孝字。少壯時敬親,暮年時愛親,都是出於至誠,因此我撰寫墓誌,隻敘述一件事。
我祖父星岡公教育人,則是八個字,三不信。八個字是: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不信是:僧巫,地仙,醫藥全不信。
樹家訓,立家規,家道中興
在當今社會中,家庭教育仍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對子女的道德、禮節等方麵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以八本堂的八句話為經,以“八寶飯”的八字為緯,經緯連貫,脈絡相通,便形成一套治家的理論體係。千百年來,中國談家庭教育者,未能出其範疇。因此,曾國藩的家書家訓流行民間,甚為廣泛,是一部難得的家庭教科書。
曾國藩雖然經常是軍政大事纏身,但他久不忘家,經常通過家書了解家中情況,通過家書教育子弟,給出一些家事的具體解決辦法和處理意見,以家訓家規來約束家人的行為,為家族的興旺奠定了基礎。
“八本”是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讀古書以訓詁為本。曾國藩認為,我國古典書籍,十分豐富,因為時代久遠,多少古字古音古義,必須從訓詁學中求之,始可明曉。因此,他對訓詁之學十分重視,而曾國藩能夠貫通經史百家之學,實基於此。
第二,詩文以聲調為本。中國詩文,最講聲調。聲調鏗鏘,則敲之有聲,呼之欲出。曾國藩詩尊山穀,文法昌黎,其所作詩不多。唯其文,擺脫桐城羈絆,獨樹一幟,時人尊之為湘鄉派,謂為歐陽修後第一人,則其得力於韓昌黎者至大。曾國藩亦自承學韓有得,韓文具陽剛之美,能陽能剛,皆聲調之美有以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