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用人方略(1)(1 / 3)

以誠待人,偽亦趨誠

【原典】

沅浦九弟左右:

左季高待弟極關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懷智術以相迎距。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

【譯文】

沅浦九弟左右:

左季高對待弟極為關切,弟就應用真心相對,不可常心懷智術或迎或拒。凡他人用虛偽來對我,我用真誠去對他,時間久了虛偽者也和我一道趨向於真誠了。

待人以誠,容人以恕

對於如何籠絡天下英才,為己所用,曾國藩主張“待人以誠,容人以恕”。正所謂“以誠恕招天下,則群倫影從”。又說:“至於做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問仁》一章,言敬恕最為親切。”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要想幹出一番事業,必須要有恢宏的氣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人,且記“處事讓一步為高,退一步海闊天空;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恕”是忍道的修煉之道,更是事業成功的保障。為人如果心中無恕,絲毫沒有容人之度,看誰都不順眼,最後隻能落得個孤家寡人。

曾國藩初辦團練時,手中無一兵一勇,腳下無一寸土地,雖然是個京官,實際上等於一個普通鄉紳。而當時在湖南,江忠源的楚勇、羅澤南和王鑫的湘勇,已經各有一定的勢力,可最終卻是曾國藩成了他們的精神領袖,協調各部的行動。江忠源戰死後,接領其部隊的劉長佑、蕭啟江等,羅澤南戰死後,接領其部隊的李續賓、李續宜、蔣益灃等,也都接受曾國藩的指揮調度。在逐漸發展過程中,一些非湘籍將領也陸續來到曾國藩身邊,如滿族人塔齊布、蒙古族人多隆阿,此外還有河南人李盂群、廣東人褚汝航、四川人鮑超、福建人沈葆楨等。

是什麼力量使這些英雄豪傑、仁人誌士願意聚到曾國藩的旗下?除了保國安民、立誌殺賊外,就是因為曾國藩能夠待人以“誠”和寬厚。誠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被認為是天地萬物存在的依據,同時也是人道德修養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麵。

曾國藩把人心誠偽作為人的基本品格來認識,認為隻有誠實的人才能和他交往,才能有信譽可言。曾國藩說:“我認為駕馭下屬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開誠布公,而不是玩弄權術。誠心誠意地對待別人,漸漸地就能使他人為我所用。即使不能讓他們全心全意地為我效力,也必然不會有先親近而後疏遠的弊端。光用智謀和權術去籠絡別人,即使是駕馭自己的同鄉都是無法長久的。凡是正話、實話,多說幾句,時間長了人家自然就會了解你的心意。即使是直率的話,也不妨多說幾句。”

曾國藩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他對容閎的賞識就可以看出來。

鴉片戰爭後,國外勢力在中國急劇擴張,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的憂慮。曾國藩也就是在此時開始重視起通洋、經商等事務。

容閎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誌士,他極其痛恨清朝的腐朽、反動統治,強烈同情太平天國。容閎從美國留學回國後,滿懷“西學東漸”,振興祖國的強烈願望,於鹹豐十年(1860年)十一月來到天京,拜會洪仁軒,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七項建議。容閎未曾想到洪仁軒把他的建議都拒絕了。容閎為自己振興中國的抱負無處實現而痛心,離開天京後便投身於商貿活動。

正當他一心經商之際,突然收到了來自安慶的朋友的信,邀他前往曾國藩在安慶的軍營。接著又收到另幾位朋友的來信,都做出了同樣的邀請。容閎懷疑曾國藩會因他曾投奔太平天國而加罪於他,但他毅然前往了安慶。容閎到安慶後就受到了曾國藩的親自接見,原來曾國藩聽幕僚們介紹了容閎的情況後,幾個月裏每天都盼著能見到容閎,所以就催促幕僚們給容閎寫信。談話間曾國藩屈尊求教,待容閎為上賓,曾國藩虛心地向他請教:“君以為今日欲為中國最有益、最重要之事業,當從何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