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出頭露麵幹預公事
【原典】
澄弟左右:
江西之賊若至瑞、袁等處,則湖南處處須設防兵。如有調弟帶兵出境防剿者,弟千萬不可應允。即在本縣辦團,亦須另舉賢員為首,弟不可挺身當先。
吾與沅弟久苦兵間,現在群疑眾謗,常有畏禍之心。弟切不宜輕易出頭露麵,省城則以足跡不到為是。樹堂勸弟不可幹預公事,吾已作函謝之。並勸其出山,或蜀或粵矣。
【譯文】
澄弟左右:
江西的敵人如果到了瑞州、袁州等地方,那麼湖南到處都必須設置防兵。如果有調弟帶兵出境防剿敵軍的,弟千萬不能夠答應。就是在本縣操辦團練,也需要另外保舉賢才為首領,弟不能夠挺身而出、一馬當先。
我和沅弟長期苦於軍務,現在眾人懷疑、誹謗,因此我時常有畏懼禍變的心理。弟千萬不要輕易地拋頭露麵,省城則以腳不踏其地為好。樹堂勸弟不能夠幹預公事,我已經寫信感謝了他,並勸他出山入仕,要麼去四川、要麼去廣東。
凡事留有餘地,避免走向極端
俗言道:“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麵。”凡事都能留有餘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
曾國藩謀事之深,慮事之遠,不可謂不厲害。凡事給對方留有餘地,這就是曾國藩為人處世常勝不敗的奧秘之一。
人生在世,要麵對朋友關係、鄰裏關係、同事關係等各種各樣的關係。這些關係處理得好就會使人到處受歡迎,處理得不好就可能到處遭人痛恨。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的確是一門學問。
曾國藩在處理這些關係時奉行的一個原則就是:凡事給對方留有餘地,既不讓自己違反大的原則,也不完全拒絕對方的要求。比如說,曾國藩常在家中勸父教弟,不要幹預地方的公事。可是,有些時候,他的一些親朋好友難免會因一些萬難之事有求於他,其中不乏一些確實存在冤屈的事。卻之,於情於理不忍;助之,又恐落下幹預地方公務或權勢欺人之嫌。這時,曾國藩隻好對來求者做出那種“道似無情卻有情”“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曲意相助之舉,給別人留下充分回旋的餘地。下麵“一把折扇”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同治年間,衡陽靠近雙峰大界的地方,有一個忠厚而倔強的農民,他一生勤勞節儉,生活過得不錯。不料那一年清明節掃墓時,與人發生了一場糾紛,對方仗著有錢有勢,硬將墳遷到他家的祖墳上來。官司由衡陽縣打到衡州府,總是對方占上風,老頭兒咽不下這口窩囊氣,被逼得想上吊自盡。
一天,有個老友提醒他:“你呀,真是沒有腦子。你不是有個幹兒子在南京做兩江總督嗎?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天下誰個不知其名。”那人伸出兩個指頭,嘴巴挨著他的耳朵說:“你隻要讓他給衡州府寫個二指寬的條子,保準你把官司打贏。”
“是啊!”老頭兒把胸脯一拍,說,“好辦法,我怎麼沒有想到呢!”他受到啟發之後,湊足盤纏,背上包袱雨傘,就直奔南京。
可是兩江總督衙門,是不容易進得去的。
“你是幹什麼的?”老頭還沒有跨過門檻,衙役就大聲喝問他。
“我找我幹兒子。”老頭兒壯著膽子回答。
“誰是你幹兒子?”
“寬一。”
衙役們沒有一個人知道曾國藩的乳名叫寬一,見這老頭兒土裏土氣,就說什麼也不讓他進去。
忽然,督署裏傳出訊令,總督大人要出門。衙役們忙把這個老頭兒拉開,不能讓他擋住大門。可他哪裏肯聽,偏偏要站在門邊,想看一看是不是幹兒子出來。
一會兒,一頂轎子出門了。老頭一眼就窺見轎中坐的正是曾國藩。“寬一!”他操著家鄉口音喊一聲,被曾國藩聽出來了,曾國藩連忙叫轎夫停住,下轎後又驚又喜地問:“這不是幹爹?您老人家怎麼到了這裏?”便將幹爹迎進了自己的住宅。
頓時,督署後院的曾宅裏歡樂起來。曾國藩夫婦一麵招待酒飯,一麵問長問短。從幹爹的家境到大界白五堂、黃金堂新老住宅屋後的楠竹和杉樹生長情況無所不問。當老頭兒話入正題,說明來意時,曾國藩打斷他的話說:“幹爹咱們先不談這個,您老人家難得到這兒來,先遊覽幾天再說吧。”他把一個同鄉衙役叫來,接著說:“幹兒公務在身,這幾天不能陪幹爹玩,就請他陪同您去玩吧,玄武湖啦,秦淮河啦,夫子廟啦,南京的名勝及熱鬧地方都去看看。”老頭兒哪有心思遊覽,僅玩了三天,就按捺不住了。那天晚上,他對幹兒媳細說了來意,求她跟寬一說說,給衡州府下個二指寬的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