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治軍韜略(1)(2 / 3)

鹹豐九年(1859年)二月,曾國藩針對石達開率數萬太平軍入浙、入閩,又轉入贛南,使江西湘軍處於東、南、北三麵受敵的不利形勢,向鹹豐皇帝上了著名的《通籌全局折》。在這個折子中,他全麵論述了當前的形勢,和湘軍應當采取的應對之策。在這個折子中,他提出了兩個原則。

第一個是全局與局部的關係:“就全局觀之,則兩利相形,當取其重;兩害相形,當取其輕。又不得不舍小而圖大,舍其枝葉而圖其根本。”第二個是要分清輕重緩急,在一個時期,隻能保持一個主要的戰略方向。從這兩個原則出發,曾國藩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論大局之輕重,則宜並力江北,以圖清中原;論目前之緩急,則宜先攻景德鎮,以保全湖口,先固南岸”。於是湘軍收攏兵力,集中進攻贛北重地景德鎮,不僅改變了被動局麵,而且為後來進軍安慶奠定了基礎。

十一月,曾國藩從全局出發,又向清政府提出了全力進攻安慶,迫使太平軍進行戰略決戰的作戰計劃。這個計劃,可以說最充分地體現了曾國藩的戰略水平。太平天國的首都是南京,清政府多年來一直盯著南京用兵,為此還先後組織了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結果打了幾年,不但南京沒有打下來,江南大營、江北大營也全軍覆滅,清軍在戰略形勢上更加被動。曾國藩認為,之所以會造成這個局麵,從根本上來說,是戰略指導上的錯誤。

曾國藩說:“餘於大利大害所在,均悉心考究。”他用兵十分強調“審勢”,他說“用兵以審勢為第一要義”,“勢則大局大計”。他還說,“應該從大的地方去分清界限,不要斤斤於小處去剖析微芒”。這個大利大害、大局大計,就是戰略重心的所在。

由於曾國藩始終堅持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根據敵我各方麵的形勢來製訂戰略計劃和進行戰爭指導,把總攬全局作為製定戰略的出發點,始終具有強烈的全局觀念,所以湘軍雖然在局部的戰鬥中不斷吃敗仗,但在戰略態勢上卻越來越有利。而太平天國雖然在局部的戰役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整個戰略態勢卻越來越惡化。這是湘軍最終能夠將太平天國鎮壓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兵如對弈,謀勢不謀子”,戰略的根本在於它的宏觀性和長遠性,如表現在力量的綜合運用上,就是計劃性和有序性。一個具有戰略頭腦的人,要能夠把力量的各種要素和各種製約條件加以整理,按輕重緩急、先後次序進行排列,然後提出最有效的行動方案。

任何事業,某種意義上都是局部的事業,都在一定的大局之內,要想把事業做好,必須先觀大局,認清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特別是大局的發展趨勢,然後借勢生風。不然的話,縱有千條妙策,亦難有所作為。

進兵宜穩,不應操之過急

【原典】

沅弟左右:

二日未接弟信,正深係念,茲接十九日信,慰悉一切。應複之事,條列如下:

一、守住廬江,餘已大喜大慰,再破泥汊口,更為心滿意足。以後神滕河、無為州縱不遽破,亦不要緊,弟進兵宜穩,不宜過急。

……

【譯文】

沅弟左右:

兩天沒有接到你的來信,正在深深惦念時,接到了你十九日的信,欣然知道了一切。應答複的事項,條列於後:一、守住廬江,我已是大喜大慰,又攻克了泥汊口,更是心滿意足。以後即便不馬上攻破神滕河、無為州也不要緊。弟進兵要穩,不應操之過急。

……

穩字當頭,慎中進取

曾國藩用兵極其穩健,“臨陣之際,務宜穩而又穩。佯做敗不可猛追,孤軍不可深入。”“未經戰陣之勇,每好言戰。帶兵者亦然,若稍有閱曆,但覺我軍處處瑕隙,無一可恃,不輕言戰矣。”不輕言戰,即不打無準備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