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治軍韜略(2)(1 / 3)

湘軍不但紮營以求自固,進攻敵人的堅壘、名城,也用紮營戰術來圍困敵人。鹹豐六年(1856年),湘軍圍武昌,挖前壕來防武昌城內的太平軍出擊和突圍,挖後壕以拒太平軍的救兵。一般人慮不及遠,笑挖後壕為“拙”,後來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援軍接近武昌,於是湘軍的後壕變為前壕,以抗拒石達開,人又歎其“巧”。鹹豐十一年(1861年),胡林翼指示進攻安慶集賢關的湘軍將領鮑超“莫攻賊壘,而於距賊壘二裏外,以兵力分前後左右圍之。每一麵隻需三營,遙遙相製,邀截樵汲,靜待十日,賊必無水、無米、無薪,自行奔潰。”鮑超遵照胡林翼的命令,不到二十天,就把堅守集賢關的太平軍四個堅壘全部攻克。這樣關係重大的戰果,隻是從運用紮營戰術中輕易得來的。

此後的湘軍戰役中,奪取九江、安慶,乃至天京,都是運用紮營戰術來圍困堅城而奪取的。湘軍拔營有兩個特點:第一,隊伍要嚴整,哨探要嚴明;第二,不求神速,但求穩妥。對此,李鴻章說:“楚軍營規,無論調援何處,事勢緩急,仍守古法,日行三四十裏,半日行路,半日築營。糧藥隨帶,到處可以立腳,勞逸饑飽之間,將領節養其體力,體恤其艱苦,是以用兵十餘年,卒能成功,為其能自立於不敗之地,製人而不製於人。”故湘軍用兵,不患敵襲,不患中伏,很少有在拔營的時候,遭到全軍覆滅之事,正是由於其紮營的成規周密所致。

湘軍作戰,極重地勢。由於作戰的方略,隨山地與平原地勢的不同而迥異,所以在作戰前,湘軍的統帥、大將,必審地勢的險易。如湘軍攻武昌,曾國藩先乘小舟趕漢口審地勢。左宗棠攻杭州,先輕騎赴餘杭察看地勢。他們都在看明地形以後,才定進攻的方略。部下將領塔齊布常以單騎清晨獨往看地勢,不使將士得知;羅澤南每戰必先精審地勢;王鑫每戰之前先勘地勢,然後召集將領,根據地圖各提所見,對此曾國藩很是欽佩。他們身經大小百戰,都是戰前先審地勢、扼險要,而後出奇製勝。不獨統帥,將領以親看地勢為第一要義,其下營官、哨官以至哨長、隊長,人人都以看地勢為行軍的要務,人人都知道審地勢。

這些例子說明:當兩軍對壘,善靜者善養己之銳氣,躁動者必將再衰三竭,雖未戰而靜者已先勝一籌。所以,曾國藩說:“凡行兵,須積蓄不竭之氣,留有餘之力,《左傳》所稱再衰三竭,必敗的道理。”在沒有現代化武器,打仗隻有刀矛,全靠體力,全憑勇氣的情況下,曾國藩的“靜”字法,無疑是有合理內核的。當然,曾國藩的“靜”字法,並不是消極被動挨打。他指出,“戰陣之事,須半動半靜,動者如水,靜者如山”。靜時如山之屹立,不可動搖;動則如水之奔騰,不可遏止。

善用兵者總以主客二字最審慎

【原典】

沅弟左右:

前日接複信並苦株一包,頃又接二十二日戌刻來信,具悉一切。狗、輔不來集賢,艇船不送賊米,安慶之事,十牙子真有影子乎?古文二本,日內當圈點以犒賞統領也。漢口、漢陽隻要布置略早,水師足資防禦。逸亭之能否內剿城賊,外抵狗、輔,則未可知。然南昌岸尚有成、蔣八千人置之空虛之地,萬一金、劉小有疏虞,上遊亦不至決裂。江西建昌之賊與興國、義寧等股會合,蔓延太廣。閩汀股匪,散布撫、建、廣三府境內,並圍玉山縣城,無人去剿,餉源竭矣。

多公函寄還。渠每主先出隊尋賊,餘每主待賊來撲我,所見不同。古之用兵者,於主、客二字最審也。順問近好。

【譯文】

沅弟左右:

前天接到回信和“食物”一包,不久又接到二十二日戍時來信,一切都知道了。狗、輔不來集賢,艇船也不來給賊送米,安慶的事,真的有希望嗎?古文二本,將在近日圈點,用來犒賞統領。漢口、漢陽隻要早點布置,水師足以禦敵。逸亭能不能內剿城內敵軍,外抵陳玉成、偽輔王,則未可知。然而南岸我軍還有成、蔣的八千人,置於空虛的地方,萬一金、劉兩軍稍有疏忽,上遊軍事也不至於崩潰。江西建昌的敵軍與興國、義寧等股敵軍會合,勢力蔓延太廣。閩汀這股敵軍,散布於撫、建、廣三府境內,並包圍了玉山縣城,無人去剿,軍餉的來源枯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