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治軍韜略(2)(2 / 3)

多公的信寄回。他常主張派兵尋找敵人,我常主張等敵人來攻打我,所見不同。古人用兵,對“主”“客”二字最審慎。順便問好。

以主待客,製敵而不被敵製

由於穩、慎,曾國藩又提出了“以主待客”的原則,他說:“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為先之心,須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其主旨是製敵而不被敵製。

這裏所說的打第一下、打第二下,不是從戰爭誰正義誰不正義的角度說的,而是指具體戰役戰鬥中,誰先動手,何時動手的問題,即戰役戰鬥何者為主、何者為客的問題。故他說:“古之用兵者,於‘主客’二字精審也。”何謂主客?曾國藩羅列道:“守城者為主,攻者為客;守營壘者為主,攻營壘者為客;中途相遇,先至戰地者為主,後至者為客;兩軍相持,先呐喊放槍者為客,後呐喊放槍者為主;兩人持矛相格鬥,先動手戳第一下者為客,後動手即格開而即戳者為主。”

如何處理主與客?曾國藩說:“凡出隊有宜速者、宜遲者。宜速者,我去尋賊,先發製人者也;宜遲者,賊來尋我,以主待客者也。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故善用兵者,最喜做主,不喜做客。”他評論湘軍將領說:“近日諸名將,多禮堂好先去尋賊,李希庵好賊來尋我。休、祁、黟諸軍但知先發製人一層,不知以主待客一層。”以主待客,既可以逸待勞,養精以應敵,又可靜以審勢,乘機破敵。所以,曾國藩認為,以主待客是製敵而不製於敵的最穩健的方略。

曾國藩甚至把這套“主客論”進而推到了戰略問題上。他分析江南大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對於“內外主客形勢全失”。向榮、和春專注金陵一隅,而不顧及金陵上遊的爭奪,在江北,連與江浦、六合緊連的和州、無為一帶也不去占領,安慶、廬州更不在他們的戰爭全局之內。在江南,對與江南大營毗鄰的皖南地區,未力加控製,以鞏固大營的後方。這叫作全失內外之勢。

與此同時,向榮、和春又根據朝廷的旨令,“援浙、援閩、援皖、援江北,近者數百裏,遠者兩三千裏,援軍四馳,轉戰不歸”,被太平軍各個擊破。如馮子材率五千人援江北大營,幾乎被全殲於小店;在六合、浦口之役中,李若珠部五千餘人全部被殲於揚州,張國棵大敗於浦口,周天培部全軍覆滅。僅這兩次戰役,共損失“兵勇一萬數千名,精銳失之過半”。江南大營的內外、主客之勢之所以全失,曾國藩認為,這是因為向榮等“不能從大處落墨,空處著筆也”。

總之,曾國藩對待戰爭中的快慢問題、靜動問題、主客問題,都是以“穩慎”二字為出發點來立論的。從中,我們不難體會曾國藩“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的原則,而紮營看地則成為這一戰術的關鍵。湘軍用兵戰術,穩步前進,步步為營,不慌不忙,以孫子兵法“善戰者製人而不製於人”,逐漸爭取主動為原則,故湘軍用兵很少陷於危地,常據險要之地以製敵命,出奇製勝。曾國藩用兵,重視“主客”的說法,以守者為主,攻者為客,主逸而客勞,主勝而客敗。歸結起來,其軍事戰略的主旨主要在於四個方麵:一紮營壘以自固,二慎拔營以防敵襲,三看地勢以爭險要,四明主客以操勝算。

曾國藩不僅自己“穩紮穩打”,還時常告誡帶兵將領勿求速度,“步步把穩”,“穩紮穩打,機動則發”,“不必慌忙,穩紮穩守”。

宜全心忍耐

【原典】

弟到省之期,計在十二日。餘日內甚望弟信,不知金八、佑九何以無一人歸來?豈因餉事未定,不遽遣使歸與?弟性褊激似餘,恐怫鬱或生肝疾,幸息心忍耐為要。

【譯文】

弟到省城的時間,預計是在十二日。我目前很盼望弟的來信,不知道金八、佑九怎麼沒有一人回來?難道因為軍餉沒有著落,不能立即讓他們回來嗎?弟性情偏激就像我,擔心憤怒抑鬱會得肝病,希望一定要全心忍耐。

先忍讓退縮,再後發製人

曾國藩喜歡避其鋒芒,察見其形,先削弱敵人力量,讓敵人的弱點暴露無遺,在動態中捕捉和創造戰機,待條件成熟果斷決戰,可奪得勝利。在而後的對抗中掌握主動,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戰略思想。它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