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製人”重在以快取勝,招招求快,搞得對手目不暇接,出盡風光賺夠錢,永遠走在別人的前麵。“後發製人”先是以不動應萬變,靜觀其變,待看到其實力全現,招數使盡時,再不慌不忙地亮出自己的殺手鐧,把對方殺個措手不及,最後隻能認輸。你覺得哪一種是製勝之道呢?
曾國藩提出了後發製人的思路。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這樣寫道:“敵人向我進攻,一定要仔細考究衡量,這樣應戰多半會打勝仗。隨意而沒有仔細考究衡量,輕率地發兵向敵人進攻的,多半會打敗仗。兵者是不得已而用的,所以應常常存留一顆不敢為先之心,必須讓對方打第一下,我才打第二下。”在同一封信中,他還說:“與強悍的敵人交手,總要以能看出敵人的漏洞和毛病為第一要義。如果在敵方完全沒有漏洞和毛病的情況下,而我方貿然前進,那麼在我方必有漏洞和毛病,而被對方看出來了。不要有急躁情緒,不要為空洞的議論所動搖,自然能夠瞄準敵方可破的漏洞。”
鬼穀子曾經說過,計謀可以分為上、中、下“三計”。上謀是無形的謀略,它使事業成功但不為人所知;中謀是有形的謀略,它幫助成就事業但留下痕跡,不過,因為用得巧妙,大家都稱讚它;下謀是迫不得已使用的下下之策,它也能扶危濟困,但費力傷物。以上三種計謀,相輔相成,可以製定出最佳的方案,皆可稱為奇謀。奇謀既出,所向披靡,自古依然。
據此,鬼穀子提出:“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取反與。”這就是利用事物相輔相成的規律,從反麵達到正麵的方法。鬼穀子還強調:對方所不欲,勿強加於人;不要指出對方的錯誤而教導他;對方有短處,就避而不說出來;聖人的謀略是秘密的,唯有愚蠢的人喜歡張揚外露。
曾國藩發現,將老子和鬼穀子的“欲奪先與”的策略運用到軍事上,則可收到奇效。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曾稱霸一時。朝中的權臣智伯貪得無厭,向另一權臣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大怒,欲與之火拚。這時,他的一個部下任章卻老謀深算地說:“我們不妨暫時割地給他,他定會欲壑難填,從此不斷地向人提出領土要求,惹得天怨人怒。然後,各諸侯聯合起來,他必死無葬身之地。”後來智伯果然被各領主追殺,被迫自盡。
曾國藩認為,這個例子就說明了“後發製人”戰略具有不可忽視的力量。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是說: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也沒有什麼能夠替代水。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
當然也可以說,這種先是忍讓退縮,而後後發製人的道理,也是中庸思想的另一種實踐。《李衛公問對》一書中說:“後則用陰,先則用陽;盡敵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此兵家陰陽之妙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後發製人要用潛力,先發製人要用銳氣;把敵人的銳氣挫折到最低限度,把我們的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去消滅敵人,這是用兵的奧妙之處。不難理解,先發製人的最大劣勢是“覆水難收”,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邁出來的步子退不回來,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與問題,容易被對方抓住把柄。反應太強烈,有可能火上澆油,使局勢更難控製;反應太軟弱,則有可能被對方利用,有可能出現路越走越窄、越來越被動的情形。而後發製人就是強調先讓一步,化解力量,然後製敵。後發製人,要注意其中的“發”字,這是講出力的時機。“發”字掌握不好,達不到克敵製勝的最終效果。
我們知道,水無論流向哪裏,遇到阻力都會自行謙讓;正麵流不過去就向左麵,左麵流不過去又向右麵,每一麵都流不過去時,就停下來,積蓄自己,再等待時機的到來以及各種條件的變化,等到自身條件或外部條件成熟後,再開始新的曆程。曾國藩後發製人的人生策略,順應著自然力運轉的規律,值得我們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