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的遲疑是審慎的表現
【原典】
沅弟左右:
至安慶之圍不可撤,兄與希庵之意皆是如此。弟隻管安慶戰守事宜,外間之事不可放言高論毫無忌憚。孔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弟之聞本不多,而疑則全不闕,言則尤不慎。捕風捉影,扣盤捫燭,遂欲硬斷天下之事。天下事果如是之易了乎?大抵欲言兵事者,須默揣本軍之人才,能堅守者幾人,能陷陣者幾人;欲言經濟,須默揣天下之人才,可保為督撫者幾人,可保為將帥者幾人。試令弟開一保單,未必不窘也。弟如此驕矜,深恐援賊來撲或有疏失。此次複信,責弟甚切。嗣後弟若再有荒唐之信如初五者,兄即不複信耳。
【譯文】
沅弟左右:
至於安慶城絕不可撤圍,我與希庵的意見都是這樣。你隻管處理好安慶的戰守事務,其餘的事不要肆無忌憚亂發議論。孔聖人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你的聽聞本來就不多,而疑卻全不闕,至於言談尤其不謹慎。捕風捉影,扣盤捫燭,便要主觀武斷地論天下之事。天下的事情當真這樣容易了解嗎?大體上講,凡是用兵打仗的人,對本軍的人才必須心中有數,擅長堅守有幾個人,善於衝鋒陷陣的有幾個人;如果要定國安邦,必須對天下的人才做到心中有數,可以保舉做督撫的人有幾個,可以保舉做將帥的有幾個人。如果讓你開列一個保舉奏單,恐怕你未必不感到為難。你這樣驕狂,我擔心援敵前來進攻,可能你會有疏失。這次複信,對你的批評很懇切。今後你若再有像五日那樣的荒唐信來,我就不再給你回信了。
謹言慎行方可辦大事
對於一個人來說,隻有具備了嚴謹的性格,才能走得穩,走得遠。否則,大部分的時間都可能花在摔跤上了。假如一路上總是摸爬滾打,能走得快,走得遠嗎?不要看不上那些簡單的事情,不要忽略那些被他人認為很容易的細節和細致的工夫。一個人能夠把簡單的事情做到位,這就是不簡單。大家都認為很容易的事,假如你能認真嚴謹地做好,這就是不容易。
謹慎並非美德,卻是成大事必備的素質。《詩經》中說,做事應當“惴惴小心,如臨於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管子》中說“其所謹者小,則其所立亦小;其所謹者大,則其所立亦大”。曾國藩說:“做官之人,終身涉危蹈險,如履薄冰。”
俗語說,“諸葛一生唯謹慎”。朱熹說,古今大英雄豪傑,做事隻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能成大事,他在給陳亮的書信中說:“真正大英雄人,卻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將出來。若是血氣粗豪,卻一點使不著也。”明代大儒薛镟也說:“聖賢成大事業者,從戰戰兢兢中來。”
呂坤的《呻吟語》、洪應明的《菜根譚》、石成金的《傳家寶》是明清處世三大奇書,也都把謹慎作為待人辦事的秘方。呂坤說:“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洪應明說:“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從薄冰上履過。”意思是,要想做成驚天動地的事業,就要有如在薄冰上行走一樣的謹慎才行。
謹慎方可辦大事,可以說是古代賢哲經曆無數磨難後總結出來的道理。為人如此,自修如此,做官更須如此。因此,為官三箴——清、慎、勤中,“慎”字被列為第二,僅次於“清”字,比“勤”字還重要一些。